宜昌城区蔬菜为何积压卖不出去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今年11月底以来,宜昌城区周边多个蔬菜基地产出的蔬菜销售告急。极低的菜价,加之零散的销售量,宜昌菜农这次有些受伤。以伍家乡共谊村蔬菜基地为例,目前积压150多万斤芹菜,按照日销量5000斤计算,几乎要销售一年才能**卖光。城郊菜篮子叫急。

算账:一棚菜倒亏200元

“这样下去,这个菜真的没什么种头了!”12月14日,伍家乡共谊村51岁的村民陈国春边做着农活,边发着牢骚。

陈国春和村里大多数留守村民一样,靠经营蔬菜大棚为生。她自家种有4个蔬菜大棚,莴笋和菜苗各一个棚,芹菜两个棚。因为去年蔬菜销售较好,今年年初大家对年底的收成普遍看好。说起今年的收成,陈国春一脸无奈。她告诉记者,今年的蔬菜长势不错,可就是卖不出价格。

“就拿我自己刚刚卖的莴笋为例子,菜贩子的收购价是一毛*一斤,自己一个均产2000斤的大棚,里面的菜全卖了,也才得了150元”。陈国春虽然卖完了一个棚的菜,可*后一清账,亏了将近200元。

“一个大棚肥料的成本投入高达335元,其中:130元的鸡粪,100元的复合肥,五六元的农药,5元的种子费,这些都是逃不了的。”陈国春算完账,得出的结果是,一蔬菜大棚辛辛苦苦半年,到了年底净亏185元。而在去年,莴笋的收购均价为七八毛一斤,复合肥每袋的价*也比今年便宜不少。到了今年,种菜成本贵了,菜价却低了,站在自家的田垄上,“这天越来越冷了,前两天的莴笋只卖八分*,不知道我剩下的两个棚的芹菜该怎么办啊!”陈国春忧心忡忡的说。

积压:目前销量得卖一年

伍家乡共谊村作为该乡为数不多的纯农业村,与点军等处一样,成为宜昌市菜篮子工程的一部分。该村入册人口1400多人,拥有6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平均每天**城区蔬菜供应3吨以上。留守村里的村民,大多数的**收入是蔬菜销售。然而,今年确实让该村菜农很受伤。

“目前全村积压了150多万斤芹菜,按照日销量5000斤计算,几乎要销售一年才能**卖光。这些还仅仅是芹菜。之前的莴笋损失更加严重,菜价太低了。蔬菜和别的商品不同,价格越高行情越好,价格越低,反而没有了市场。白菜、萝卜目前一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该村村干部小严告诉记者。

在标准化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很多莴笋已经菜叶打蔫,即便如此菜农也没有着急去收。小严表示,一些村民看到今年蔬菜行情不好,干脆跑出去打工了。

面对大棚里即将收获的蔬菜,伍家乡、共谊村及农业部门也积极联系销路,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和蔬菜长势。可是菜在地里老去,市场还是没有买账。

变局:篮子也要倒腾倒腾

陈文,45岁,伍家乡蔬菜协会理事,伍家岗区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会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蔬菜生产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就今年伍家乡共谊村蔬菜卖不出去,菜价低的问题,他有自己的看法。

“*先是今年7、8月份雨水过于充足,其次是今年下半年持续的20多度的高温,菜农播下的早生和晚生的种子一起发芽。原本7月底、8月10日、9月10日播种的菜之间都有错开的时间,现在都聚拢到了一起,而且亩产较之以前多了一千斤,菜多了,所以卖不起价了。”陈文说,根据他分析,就现在的行情来看,半个月后的菜价会涨,因为到时候蔬菜成熟的时间上出现了错差,田里没有菜,只能依靠外省的蔬菜补给,价*自然会高。然而,已经成熟的菜是等不到那个时候的。

“怎么办?”这是*近一直困扰陈文的问题。“组织化程度低,村民的跟风风气和过分的自我保护意识严重阻碍了村里蔬菜产业的发展,例如,1997年引进的丝瓜嫁接技术,该技术可以在5月到10月蔬菜淡季的情况下,持续供应丝瓜5个月,每个棚均收入2000元以上。而直到2000年这项技术才大规模**开来。新的种子和技术的引进,需要一二年的时间,才能慢慢被村民接受,存在的风险还得菜农自己承担,所以更多的村民宁愿继续选择 ‘老三样’”。陈文感慨,菜农也需要与时俱进。

“蔬菜种植的品种多样化,尝试分散化不够。在我们村,现在茄子的种植面积占20%,番茄占到80%,这是六七月份我们村的固定模式,如果到时候周边的番茄种植面积也很大,估计又会重走现在‘莴笋之路’”。陈文表示,菜篮子也要多变,适应新的形式,才能更好的为城区蔬菜市场服务,更好的给菜农增收、创收。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