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人才 用为主 促活力――省农科院巨变的启示系列报道之三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十一五”以来,省农科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增强人才实力、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人才合力,努力打造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目前,全院有**研究人员191人、中级研究人员213人。有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21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2人被评为“省科技功臣”,2人被评为陇人骄子,31人入选省“555”创新人才工程,43人入选“省千名**人才工程”,13人入选“省****”,37人享受**特殊津贴。

在培养人才方面,省农科院从实际出发,坚持自主培养。

一是依托人才工程,选拔精尖人才。省农科院启动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遴选125名科研、管理、产业开发三类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人才项目、学术活动、扶持计划等,促进人才培养。经过努力,7人被聘为博士生导师,44人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二是挖掘自身优势,培养骨干人才。把项目、基地和人才有机结合,发挥老**、学术***、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自主培养******人才。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培养高学历人才。全院现有博士61人、硕士151人。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素质。结合继续教育工作,每年举办各类学术交流30多场次,举办各类特色**研修班10期以上,与20多个省农科院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先后派出65人次赴美国等国家留学、研修、开展合作研究。

四是加大引进力度,推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2位外籍院士、13位国内知名**为院特聘**,有50多人依托科研项目与省农科院开展合作研究。经积极争取,省*届科技功臣、小麦育种**周祥椿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从兰州商学院整体划转省农科院。

五是发挥主体地位,培养基层人才。发挥省级农科院主体地位,加强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每年通过举办各类高研班,培训农技人员1000多人次;每年依托科研项目,培训农民30000多人次,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实施。

在人才使用方面,省农科院坚持以用为本,激发创造活力。

在院内竞聘上岗,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招聘制度和机关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实现了用人单位与各类人才的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

为了实现人尽其才,省农科院根据农业科研的特点,突破年龄限制,任命周祥椿、王一航两位同志分别为小麦研究所所长和马铃薯研究所所长,**小麦及马铃薯育种学科的发展。先后提拔任用十多位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为单位或部门主要负责人。

与此同时,全院实行岗位管理和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

省农科院还努力为人才构建较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使人才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为了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十一五”以来,投入1000多万元设立青年人才创新研究专项资金,每年拿出100多万元用于院属创新人才培养,购置先进的科研仪器600多台,启动修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大厦,对10个农村综合试验站和兰外3个试验场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建设**实验室和工程中心8个、农业部野外台站3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1个,为促进人才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为了构建有利于人才悉心工作的生活环境,以集资修建职工住宅楼、改造民用燃气及供暖系统、规划修建院内道路、整治美化院容院貌、升级改造局域网络、购置职工健身设施等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人才安心工作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了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