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多过度包装 需脱掉皇帝的新衣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到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上市包装”应持严肃慎重的态度。因为当包装被撕毁,泡沫被戳破的同时,也**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者心中的良好印象,而到时候受害*大的,不仅仅是哪一家企业,还有那些还没来得及去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整个12月份,“中国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的相关内容占据了各大媒体与网站的重要位置,可是在这一轮上市潮中,出现的频率*多的词不是这些企业“出海”以后的种种收获,却是关于企业的“过度包装”。 有分析人士说,自我包装成就了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比如,当当被当作中国亚马逊、优酷为自己找了件“HULU+NETFLIX”的外衣、麦考林则打出了“****家B2C企业”的口号……。 然而事实与这些包装的效果正好相反。比如于今年10月上市的麦考林,麦考林于今年10月26日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B2C上市**股”,当时被业界誉为对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但随着11月底公司发布上市后的*份财报,这家被光环笼罩的企业就迅速由天堂坠入地狱。截至12月14日,公司股价已下跌超五成。 然而,迎接麦考林的不仅仅是股价的大幅下挫,还有面临美国当地的集体诉讼,缘由是被指控报告虚假。 事实上,为求上市,企业不惜过度包装的行为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并不少见,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0多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被控欺诈。美国一位投资人士称,“中国到美上市的公司10%-20%有造假的情况出现。” 据记者了解,“上市包装”的称呼其实起源于上个世纪的配额制阶段,尽管中国的发审制度早已经进化成更加市场化的核准制,包装的概念在淡化,但是**没退出江湖,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透露,现在仍有好多企业家找到他们,请求他们为企业包装上市。 而一位市场人士的一席话几乎道出了多数企业家的心声。他说:“许多人的心里都会这样想,你包装,他包装,大家都包装,假如我不包装,那我岂不是吃亏了?本来我是行业的老大,结果老二甚至老五先把自己包装成了老大去上市了,要是我不包装连**都进不去。于是久而久之,过度包装成了资本行业的一个毒瘤”。 那么,是不是企业包装上市就是令人“唾弃”的呢,还是这当中需要把握一个尺度? 一家业内研究机构表示,其实,内地公司去海外上市,在外人并不了解的情况下,放大自己优势是可以理解的,包装也就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之前的**被称为“中国的Google”,现在的优酷被称为“中国的YouTube”,当当网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等等。进行类比式的包装,不仅可以让投资者更快地熟悉公司是做什么的,又会有什么发展前景等等。但是,包装并不是掩盖自身的问题,或者把不存在的、达不到的目标告诉投资者。 对此,一位风投人士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只要不是太过分,一般在国外包装上市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若一点尺度没有,过度去包装的话,那等待他们的结果必将是死路一条。” 这一点,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摆在投资人的眼前。11月11日,因数据问题而惹上麻烦的绿诺科技遭到从事研究中国概念股的研究组织MuddyWaters的质疑,称其财务数据作假、客户关系不真实,之后由于未能给出合理解释,纳斯达克勒令其在12月1日退市。 针对这一点现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主任杨坚争教授曾公开发表建议:“为满足国外上市的要求,企业需要按照当地上市法律的规则进行‘包装’,但‘包装’一定要适度,一定要坚持诚实信用的原则,控制上市风险,特别是上市后财务信息披露的风险。另外,民营的互联网企业希望借助于风险投资公司上市时,一定要认真考虑风险投资撤出后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实际上,“合法包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在中国业内这一行为几乎是一种惯例。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想要继续延用中国行政管理背景下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各国的标准和监管成熟度都不同,美国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的确相当严格。 因此,业界**提醒企业管理者,到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对“上市包装”应持严肃慎重的态度。因为当包装被撕毁,泡沫被戳破的同时,也**了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者心中的良好印象,而到时候受害*大的,不仅仅是哪一家企业,还有那些还没来得及去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