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圈钱陷阱"到全球最大IPO市场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据***上海12月13日专电“未来,我肯定愿意看到黑石集团能够在中国的交易所挂牌上市。”掌管***大**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的创始人兼CEO苏世民不久前在上海如是说。经过20年风雨历程的中国沪深交易所,已经成为2010年***大规模的IPO市场。 回眸中国资本市场沧桑巨变,不仅仅是总计3.5万亿元的股票融资和2.4万亿元的债券融资,人们从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之道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它惊人的生命力和无限活力。 2010年7月15日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农业银行这只融资人民币近600亿元的“超级航母”平稳驶入中国资本市场这个“深水良港”;10月下旬的上海,在***大**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首次于美国本土以外召开的年会上,苏世民面对国际板的“诱惑”,坦言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向往。 而吸引众多目光的,是中国的沪深交易所已经在2010年超过美、欧、日等成熟资本市场,成为***大资金募集规模的IPO市场。回首中国资本市场20年发展往事,“中国式”直接融资之路,随着中国经济二十年间的风风雨雨,并非一帆风顺。 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历史性开业后的一年内,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只可转换企业债券和首批股份制企业发行的B股相继面世,但在那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行政审批式发行制度主导的证券市场,一直无法将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体现,而一批批国有企业为“脱困”而“被上市”,也基本意味着直接融资大门向中小民营企业的关闭。 中国资本市场一度陷入怪圈:一方面,在股权分置的局面下,国内企业和上市企业使尽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圈*”;另一方面,以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为代表的“*为赚*”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却纷纷转向海外上市;不仅如此,在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却曾经明显“错位”地跌入低谷。 随着人们对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认识逐渐深刻,加上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建立等制度性变革,在中国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下,*近五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取得巨大发展。 伴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陆续登陆回归上交所、活跃在我们身边的一大批中小企业挂牌深交所、已上市公司增发再融资的规范化,以及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等债券融资模式的丰富,中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大风大浪”中的“深水良港”。 党中央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今后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按照中国企业登记管理部门的初步统计,基本符合上市、改制条件的大型企业与中小公司已达到约12万家,如果这其中10%的企业有意向要走向资本市场,那么中国就会有上万家企业在未来挂牌上市。”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在今年于上海举行的沃特金融峰会上说。 但对募集资金的企业来说,拒绝“圈*”,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获得大量筹资后“不务正业”、很少对股东进行红利回馈,类似的“圈*”行为一直被投资者深恶痛绝。一些在上市募集资金后业绩反而下降从而使股价大起大落的上市公司,更是受到很多投资者的质疑。对此,监管部门在近些年对发行募集资金的专项管理进行了严格规定,还在2008年进一步提高了上市公司在申请再融资时对于现金分红的标准。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