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盯上东道国消费市场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金融危机导致**产业转移规模大幅度下降,并呈现出更加注重东道国家消费市场、研发中心与生产转移结合紧密、成为新热点以及围绕能源、原材料、技术和科研成果激烈争夺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中国如何积极引导区域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市场战略资源,促进技术转移与生产转移结合,加快新兴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竞争优势,显得十分必要。

后危机时代**产业转移主要变化

金融危机**后,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导致**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有些则是初露端倪。

**产业转移更注重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债务型经济以及超前消费,带动**进入新一轮快速经济增长。在这种消费增长模式下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发达国家把世界作为加工厂,进行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典型的加工基地类型。跨国公司在**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力量的消失,导致世界加工能力过剩。各国纷纷采取刺激消费政策,但是又防止本国的消费力量被外国占据,市场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同时,各国又格外珍惜本国的消费市场,希望能够尽量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在市场因素变化影响下,未来一定时期内,进行**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产业转移将产生满足消费需求的*终产品,**产业转移的*终产品特征日益明显。

中国中西部提供**产业转移新舞台

在加工基地转移型**产业转移中,由于消费地与生产地,甚至原料地等是分离的,因此要求物流成本较低,尽可能选择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形成了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产业加工基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截至2007年,东部地区吸引的FD I占全国FD I的85%以上。

随着**产业转移向消费类型的转变,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将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地区受到外部需求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同时,东部地区所具有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相对劣势,使其在承接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产业转移竞争中不具有明显优势。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东部地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区对FD 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趋势明显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虽然设立了很多研发机构,但是由于**产业转移以加工基地类型为主要特征,外资研发机构也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服务。受金融危机影响,**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地以满足东道国市场*终消费为目标,当生产转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时候,研发的转移就更加必要。

目前,研发和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东道国竞争优势的增强,迫使**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转移。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强,研发中心的研发内容和层次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扎根于东道国并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从短期来看,一些跨国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开始将研发机构撤回国内,但是,随着这些跨国公司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为目标的生产再次转移,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含量更高、更多地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研发机构将再次向东道国转移。

新兴产业扮演**产业转移新主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统产业的**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产业转移未来真正的增长机会来自于新兴产业。**产业转移领域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传统产业**转移总体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将呈现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而中国由于原材料、劳动成本优势的下降,传统制造业也将呈现出产业向外再次转出的趋势;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进行**布局,新兴产业的**转移将成为新热点。

为谋求把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欧盟等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虽然目前很多新兴产业还处于科技突破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阶段,但是,世界围绕新兴产业的**布局和争夺已日趋激烈。

中国在承接新兴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的转移方面具有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以及世界*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2009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总产量的39%。

能源和原材料优势将成**产业转移关注点

能源和原材料一直是影响**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是,围绕原材料和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能源对于工业增长的重要意义,围绕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和博弈加强。比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作为***大铁矿石供应商,将在巴西投资30亿美元兴建一家年产能为500万吨钢板的钢厂,将进一步吸引钢铁产能向矿山集聚地转移。从原燃料出口国来看,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存在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沙特阿拉伯借助于原料的优势,正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

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是产业转移的首要途径

技术是发达国家能够取得比较利益、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塑竞争优势、走出危机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比如,2009年美、日、德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分别增加了3%、1.1%和8%;另一方面,以获取和利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热点领域之一。外资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发展迅速的电子、IT和医药制造业等领域。2010年4月,美国临床研究公司Charles River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以16亿美元收购无锡药明康德,拓展其在**的契约型研究和药品研制业务,成为我国制药史上*大宗的并购案。

抓住产业转移新趋势下的中国机遇

面对**产业转移的新变化,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变化思路,有效应对。

1、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加快制订区域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已进入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和鼓励东部地区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对中西部地区进行有效引导,一方面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另一方面加强外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政策等的引导,发展先进制造业,避免走上传统增长方式和**分工体系的老路。

2、有选择地承接**过剩产能的同时积极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竞争优势

发达国家过剩产业向外转移,给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机遇。通过收购国外淘汰企业,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迅速扩大国内产能,但是如果不能在决定未来竞争中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可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又陷入整体落后。因此,中国一方面要有选择地吸收**过剩产能的转移,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兴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3、充分利用市场战略资源,积极应对**贸易保护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都充分重视发挥国内市场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中的作用,这也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贸易保护在世界上将有所抬头。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本国产品出口扩大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庞大的市场资源和市场潜力,促使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迫使发达国家逐步放弃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管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4、推动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相结合,促使外资研发机构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加速向东道国的技术转移成为跨国公司应对东道国激烈市场竞争的客观需求。中国应加速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转移,通过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引导外资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开展更多的前沿、基础技术研究,使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要通过科技资源的适度对外开放,为外资研发机构更多地开展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创造交流与合作的局面,充分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发挥其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5、积极应对围绕原材料基地进行的产业转移的挑战

随着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能源的战略地位,中国庞大的原材料加工能力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尽早顺应**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寻求更为现实可行的原材料供给路径,保障能源和原材料供给安全,通过对外投资或原材料加工能力的对外转移,在**原材料的争夺中占据有利位置。

6、加快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分工体系

中国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但是,要摆脱在传统**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环节、低附加值的不利地位,必须在科技创新和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上下功夫。承接**产业转移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扩大规模、增加产值,但是,可能对国内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起到压抑作用。

受金融危机影响**产业转移规模大幅度缩减

从金融危机**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数据,2008年,**FD I流入量为1.69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4%。2009年,**FD I总额为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 .7%,这是**FD I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吸收FD I下降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美国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多的国家,中国居第二。根据O E C D的统计,2009年**企业跨国并购总额仅为6000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56%,为1995年以来*大的降幅。

中国作为**吸引FD I*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FD I增量下降和存量减少的情况,但是受影响程度显著低于**FD I。在增量方面,从2008年10月开始,我国FD I出现连续10个月的同比负增长。2009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4 .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 .33亿美元,同比下降2 .56%。在存量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撤资现象在东部沿海省份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非正常撤资”。

相关链接

日企业依靠中国内需赚钱格局日显

《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刊登一篇报道称,日本公司依靠中国内需赚钱的格局越来越明显。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的当地法人的纯利润在过去五年翻了一番。凭借在中国投资获得的利润,这些企业可以将越来越多的资金回流到日本国内。在贸易方面,预计2010年日本对华贸易顺差将创下历史新高。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日本企业的投资和出口为自身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对华贸易顺差创新高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纯利润累约达4050亿日元,接近2005年全年的纯利润,五年内翻了一番,与2009年相比也有较大的增长。

2005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纯利润仅占其全部利润的3.8%,而2010年上半年升至6.8%。其中直接投资收益占到全世界的约22%,与2005年的9%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显示出在中国投资的魅力。

企业的经营模式改变

过去日本企业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和原材料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和组装,然后再出口到日本。近年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日本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急剧增加。经济产业省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华日资企业2010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内的销售收入累计达305亿美元,相当于五年前的三倍。同一时期在华日资企业向日中以外的第三国出口了83亿美元,比五年前增长了60%。

很多企业把中国作为在亚洲的基地,将获得的红利和利润返还到日本的母公司。不仅制造业如此,就连食品、日用品等内需型的企业也扩大了在中国的销售。

今年可能迎来转机

2010年1月至11月,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收支出现了2.8243万亿日元的顺差,已经超过了历史上*高的1985年全年的顺差。

原因在于对中国大陆的出口迅速增加。本世纪初日本对华出口每年保持着两万亿至三万亿日元的逆差,而2010年按月份连续出现了顺差。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熊野英生认为,年内上半年很可能将持续保持顺差,今年对华贸易很可能将迎来转机。

除了中国之外,2010年日本对韩国、东盟、印度等亚洲国家的贸易顺差预计可达10万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以中国为核心,日本企业与亚洲国家的关系日趋密切。

弥补发达国家不景气

2010年日本企业向中国出口的高档商品显著增加。虽然很多日本汽车厂商在中国生产低排量汽车,但豪华汽车依旧是在日本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中国。2010年4月至9月丰田汽车公司向中国出口了3.8万辆“雷克萨斯”品牌的高级轿车,同比增长了17%。尚未在中国投资生产的富士重工业公司去年向中国出口的Legacy牌轿车达到3.2万辆。2010年1月至11月日本全汽车行业共向中国出口4900亿日元左右,同比增长75%。

很多企业依靠在中国的赢利填补了在发达国家的不足。生产空调的大金工业公司在中国开设了约2900家专卖店。2009年度该公司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的赢利达到379亿日元,填补了在美洲的亏损。一些生产饮料等消费品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也稳步扩大。

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特点

□蔡敏朱青

随着以信息、新能源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分工与转移进入**化的新阶段。中国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也呈现出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广东承接轻工业产业的加工贸易方式,到承接资本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华东沿海和环渤海地区吸引外资规模成倍增长,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进一步增强了对**产业的吸引力。

目前,中国已进入承接产业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承接产业转移进入新的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为主,随着**跨国公司的大批进驻,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从2002年开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及以IT、汽车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产品设计、研发和采购中心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转移加快,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尤其以美、欧、日为主。

承接产业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2007年-2008年,在全国*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制造企业363家,所占比重超过七成。随着加工制造业不断向中国转移,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实施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力度,将整条产业链转移到中国,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甚至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承接区域正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东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劳动力、环境成本等快速上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开始主动调整承接产业层次,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承接产业的重点区域正逐步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拓展。

承接产业转移方式趋向多样化。近年来,随着股权限制的不断开放,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等方式逐步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东部地区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