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陷入转型之困:馆藏匮乏成“死穴”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制图:杨 旭

本版11月2日报道《西安图书馆为何冷清如许》,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遭遇类似尴尬的,并非西安图书馆一家。当下社会变革日新月异,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逐渐失去吸引力,“立身之本”受到猛烈冲击;与此同时,部分图书馆或多或少存在人浮于事、功能单一、馆藏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可谓内忧外患。

变革和转型势在必行。可对于图书馆来说,难题有待破解,转型方向尚未明晰,一切还需探索与实践。

为此,本版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图书馆的生存状态,为身陷转型之困的图书馆把脉。今天推出**篇,分析网络调查结果,选登部分读者来信,通过数据调查和读者来信,客观呈现图书馆面临的真实困境。

――编 者

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有人称,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去图书馆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的高雅”。究竟有哪些人仍然去图书馆?他们对图书馆有哪些不满?图书馆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为了解这些问题,近日,文化版与人民网共同推出“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截至11月2日晚10时,共有1489名网友参与了调查。在受调查者中,男性占70.6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2.36%,城镇人口占95.38%。

去图书馆,“图”的是学习

在去图书馆的动机中,“查阅资料”和“自习、学习”成了*主要的动机,分别有99.8%和68.8%的受调查者选择。另外,一些人去图书馆的目的还在于“休闲消遣”、“听讲座、看展览”和“交际需要”等。正因如此,在受调查者眼中,图书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场所”,同时多数人也认同图书馆是“文化机构”。

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当地有正常运营的图书馆”时,七成多的受调查者表示知道,两成的人表示当地没有图书馆,4.6%的人表示不清楚。在后两类人群中,超过**的人表示当地需要建设图书馆。

馆藏匮乏成“死穴”

当被问及“不去图书馆*主要的原因”时,“馆藏不够丰富”成为*大阻碍,近七成的读者选择了此项。其次,“路程太远”、“有其他途径可以代替”和“馆藏更新速度慢”也成为疏远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此外,“没有时间”、“服务水平低下”、“环境不够舒适”及“没有去图书馆的习惯”都是不利因素。从中不难看出,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仍不够理想,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也威胁到图书馆的生存。

调查发现,图书馆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41.2%的受调查者表示,“去一趟*近的图书馆”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其中12.5%的读者要花1―2小时,8.8%的读者要花两小时以上,耗时在15分钟以内的仅占三成左右。

与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丰富馆藏”成了读者*希望图书馆改进的地方,有65.3%的人选择了此项,其他选择依次为“提高馆藏更新速度”、“增加分布点”和“提升硬件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拥有国家图书馆这类硬件完备的图书馆,但受调查者对于硬件水平的要求,反映了国内图书馆硬件的普遍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另外,读者建议图书馆需要改善的方面还存在于“增加延伸业务”、“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增加互联网服务”、“图书定位、查找更便捷”、“简化借阅程序”、“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图书馆变身“老古董”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时,它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拉大了人们与图书馆的距离。近六成读者表示近两个月“没有去过”或“一个月去一次左右”图书馆,“一周去两三次”及更频繁的读者仅占1/4左右。

而同时,有42.9%的读者表示一周内上网时间达到3小时以上,1―3小时的占到四成。互联网的“热”与图书馆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网络成为替代图书馆的主要手段之一,有28.1%的读者认为“有其他途径可以替代图书馆”,所以不需要建设图书馆,同样的理由也高票当选了“不去图书馆*主要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图书馆的反应似乎显得比较迟钝。在调查中,近四成受调查者反映当地图书馆竟未设网站。有些人甚至戏称当地图书馆已是“老古董”。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