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林: 降低主流产品平均油耗才是当务之急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本报记者 俞凌琳上海报道

中国**也许正在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5月14日,作为原福特公司技术**的杨嘉林受邀参加了由科技部、工信部主办的汽车高层**。66岁的杨嘉林三年前从福特退休回到国内,一直向**和业界呼吁,在竞争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该*先在汽车动力主流产品节油技术上下功夫。这与近年来热度**的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突破超越国外企业观点相左。

两年前,杨嘉林还与另外25名国内外发动机**一起拟定了一封名为《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尽快减轻交通能源压力的建议》,质疑新能源战略,并上书了国家相关部门。杨表示,近期他们的建议得到了批复。

参与上述**的人士包括:科技部部长万钢,工信部部长***,******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等,数十位国内中外汽车企业核心高层也悉数到场。

5月19日,杨嘉林就其在**上发表的主要观点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21世纪》:你说过交通能源转型有三个阶段: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后才是利用新能源。*重要的是哪个阶段?中国目前达到哪个阶段?

杨嘉林:我认为*困难也*重要的是第一个阶段: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所以我认为目前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突破,甚至成功地进行示范运行,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没有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破产。

事实上,不仅我国,全世界都处于寻找可以大规模供应的新能源的阶段。

从长远发展考虑,电池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不是唯一可能的方向。但由于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前景不明朗,电池汽车不能大规模生产销售。在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前的数十年内,电池汽车对节能减排不能发挥主力作用。

《21世纪》:如果等确定了什么是新能源再来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否太晚了?

杨嘉林:现在确实应该为将来使用新能源汽车做准备,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完全不搞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我的意见是:在清洁新能源的大规模供应的前景大致明朗之前,不应把汽车产业的战略重点放在50年内不能大规模生产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上面。

国内汽车企业的主力是国企,企业领导对**负责。当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重点时,汽车企业也不得不这样做,让**满意。另一方面,这样做也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资金支持,何乐而不为。先把钱拿过来,不管将来会怎么样――这就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现状。

国外并不像中国那样,仿佛新能源汽车时代就在眼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海归”回国后见到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都感到非常吃惊。

《21世纪》:但长期以来汽车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在传统发动机技术方面太落后,赶不上了,而发展新能源汽车很可能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动力技术方面赶超国外。

杨嘉林:这些观点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这会造成中国在汽车动力主流产品核心技术方面长期落后。中国汽车公司要在世界范围竞争,需要在竞赛的主战场、主跑道上进行竞争,而今后数十年内,燃油发动机仍将是汽车的主流动力。

中国企业还没能建立与国外抗衡的汽车动力主流产品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体制。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依靠"从国外咨询公司购买技术图纸生产汽车"。这种企业模式曾经是有效果的,但由于汽车发动机系统核心技术是由国外汽车公司开发的,在汽车油耗竞争激烈、节油技术进步加速后,国内企业将无法买到新开发的、专利保护程度高、节油效果大的发动机系统核心技术。如此将与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21世纪》:这种情况如何可以缓解?

杨嘉林:国家要制定政策法规,要求企业按规定的时间表达到所有汽车产品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标准,并作为检验**有关部门和企业工作成效的标准。这就制止了仅做表面文章的倾向。

反之,如果所制定的政策法规过于具体地支持某些技术,汽车企业将专注于这些技术,不再对公司所有汽车产品所消耗的燃油总量负责任。

事实上,近两年来美国和欧盟相继制定了严厉的汽车平均油耗或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规,可以为鉴。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