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否正在失去魔力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唐昀

过去40多年里,美国硅谷一直是**信息技术创新的“领路人”。然而,自从网络泡沫破灭后,那里就陷入了沉寂。

硅谷是否正在失去往日的“魔力”?抑或***核心技术已经存在,只是外人全然不知?带着这些问题,美国《商业周刊》记者走访了硅谷的新老“枭雄”。

失去风险投资

Tran**eta公司一度被视为“硅谷梦”的代表。1995年启动之初,它筹集到3亿美元,用于便携式电脑**处理器的开发,一时风光无限。然而近几年,它逐渐陷入困境,去年11月,它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竞争对手收购。

像Tran**eta这样迅速崛起又轰然倒下的公司,在硅谷并不少见,反映出信息技术领域的资金流动已然发生*变。上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机构对高风险的大宗交易情有*钟,如今却避而远之。有**说,像Tran**eta这样的公司,如果在今天,根本就不可能启动。

梅菲尔德基金经理纳文・查理说:“如果用1亿美元来启动一个公司,你基本上不可能得到风险投资公司所期望的回报。”他认为,资本密集型这种投资模式已经“破产”。

风险投资机构不愿投资新科技公司原因多多,比如很难上市等。它们更看好投资较少、风险不大的生意,比如社交型网络新贵“脸谱”和“掘客”等。这些所谓Web 2.0公司,正在**一种社交、娱乐和信息共享的新模式。

但也有些人心存疑虑,认为这些公司难以做大,无法***大生产力,也不可能产生新的核心技术。英特尔公司前*席执行官安迪・格罗夫说,今天的新公司都在做“修修补补”的工作,没有突破性可言。

“撤离战略”短视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大幅削减对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研究的投入,攻读计算机学位的人数也陡然下降。不少大型科技公司**强调基础科学研究,而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如何尽快获得回报。网络界*头Cisco公司前技术总监朱迪・埃斯特林说:“我们失去了平衡,每个人都着眼于短期目标。”

格罗夫对硅谷的短视一直耿耿于怀,至今仍为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将电脑电池市场拱手让给日本而感到遗憾。他不赞成当下流行的“撤离战略”,即许多公司负责人琢磨着把公司以*高价卖出去,而不是踏踏实实地把公司做大、做强、做久,*终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哥”。

“英特尔从来没有想过‘撤离战略’。”格罗夫说,“而今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人们考虑的都是如何追逐眼球,如何卖广告,然后卖公司。你不可能指望这样建造一个帝国。”

过去40多年里,硅谷一直是**信息技术创新的“领路人”。可如今,埃斯特林、格罗夫等硅谷“元老”越来越担心,硅谷的生命力将迅速衰竭,整个技术界面临危机,对美国未来的生产力、就业率乃至国家竞争力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其实,这些问题早已存在,之所以到今天才引起关注,是因为**金融危机将问题放大了。

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判断。毕竟,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使手机变得像电脑一样,谷歌成为云计算领域的先驱,英特尔公司在微处理器设计中加入了封装技术。

硅谷元老们并不否认这些亮点,但他们坚信,美国技术界需要一场大变革。他们呼吁政府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长期投资,以期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呼吁大型科技公司重拾基础科学研究;希望风险公司恢复勇气,像从前一样大胆投资新技术公司。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