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零点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这是一份不平凡的履历:博士生导师;享受*****特殊津贴**;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美国石油工程师学会会员、国家多相流**实验室学术委员;在钻井、完井工程和油气层保护、油气田污染控制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研究生指导工作方面成果累累;在钻井技术、石油工程、油气开采等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上成就斐然……自2005年以来,先后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奖“铁人科技成就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十多项省部级奖励以及陕西省有******等称号。

他,就是西安石油大学校长张宁生教授。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在“十二五”开局之际,由这位文质彬彬、有着学者风范的校长率领的“油气田环境保护研究课题组”的研究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宁生——群雁之*

张宁生教授1951年生于宁夏,18岁时招工进入长庆油田。

4年的钻井一线生活,强烈地激发了他探寻、攻克石油工程生产技术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1973年,工作出色的他,得到了进西南石油学院开发系钻井专业深造的机会。张宁生遨游于学海书涯,成绩出类拔萃,1977年元月,他被选拔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1985年,经过严格筛选,张宁生被原石油部派遣赴英国Heriot-Watt大学进修一年。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勤学多问,刻苦钻研,并毫不犹豫地按时回到了西南石油学院,从普通教师、教研室主任、海洋工程系副主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去。

1990年,成绩突出的张宁生由国家***选派,再次赴英国Heriot-Watt大学留学深造,并于1994年5月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尽管当时发达国家**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令人羡慕,但他却从没有动摇过报效祖国的决心,毅然携带妻儿按时回国。

作为深受青睐的“海归”学者,张宁生的同学和导师都曾劝他留在北京工作,可张宁生却无限感怀地说:“在国外,我连做梦都是梦着大西北的茫茫草原,梦着那里埋头苦干的石油工人哪……”

奋斗——报国梦想

1994年,进入西安石油学院不久的张宁生教授提出了采用课题组方式,尽快提升学校专业优势,研究一些大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项目的构想。

经过精心筹备,以他为***、屈撑囤和吴新民为主要骨干的课题组成立了。张宁生学的是钻井工程专业,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了注水开发时污水中的颗粒对储层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屈撑囤和吴新民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从事的是钻井液理论与技术研究。**远瞩的张宁生,还将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的人才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共同为一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不凑巧的是,这一年遇到国家石油工业低迷,他所在石油工程专业又是一个弱势专业,想做好钻井、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油层保护与油气田环境工程理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指导工作,谈何容易!

张宁生和课题组的骨干们对其研究方向的前景陷入了困惑……

经过调研,他们将研究工作的**调整到了油气田环境保护领域,并以污水回注处理作为主要攻关方向。

然而,现实问题又摆到了他们面前:油气田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理念当时很难被接受,各单位在该领域的投入甚少,课题组得不到研究经费的支持。

为了尽快购置相关设备仪器,张宁生毅然决定:自筹资金。

他带头把国家给的留学回国人员的安家费,全部拿出来投入科研工作。深受感染的同事们也纷纷拿出科研劳务费用到科研工作上,因为从张宁生教授身上,他们看到了坚毅,读懂了科研的内涵。

他们——群雁高飞

有了启动资金,课题组的成员们**迸发,争相奋战在**线。

特别是身为教授的张宁生,每次下油田,总是谦虚地将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不厌其烦地与油田相关部门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他从不考虑个人待遇,无论是到遥远的戈壁大漠,还是去偏僻的油田井队,只要任务一来,提起行李就走,坐硬座、乘长途汽车更是家常便饭。

1996年11月,张宁生带队到胜利油田某采油厂洽谈污水处理研究工作落实情况。由于从东营到孤岛只能坐中巴车,因此,80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跑3个多小时,相当不便。为能按时赶到孤岛采油厂,他每天5点多钟就起床赶往汽车站;为能及时与有关领导沟通,他在门口一等就是两个小时以上。

在长庆、延长、塔里木、新疆等油田现场工作期间,他总是与课题组成员同吃、同住,并亲自对污水回注指标的确定、含有污泥资源化利用等进行指导。

张宁生教授的工作作风,感染激励着大家,课题组也留下了各自难忘的生命痕迹——

1998年,屈撑囤、吴新民、王新强三位教授,为早日完成辽河油田的现场试验任务,坚持每天往返于盘锦和曙光采油厂。他们克服试验地远离集镇、吃饭难等困难,带领两名研究生在现场工作了一个多月,直到课题研究任务顺利完成。

2000年,对于屈撑囤、吴新民、王新强三位教授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们带着研究生奔赴陕北高原。在延长油田甘谷驿、七里村、川口3个一线采油厂,默默忍受着荒原的孤独、夏天阳光的炽烤、冬天严寒的侵袭,以及严重缺水的威胁。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了水质分析、配方设计、流程确定、工艺设计方案、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处理站技术人员培训等众多工作,成功解决了这3个采油厂的污水回注处理问题。

2002年,“中原油田低污泥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在中原油田展开,张宁生教授带领几位课题组成员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屈撑囤、王新强两位教授也带领研究生奔赴项目现场。他们从引起污水腐蚀、结垢因素研究入手,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的原因,建立了有效控制腐蚀、结垢和污水处理的集成技术。

在污水处理站工作时,有的气体是剧毒的,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酿成生命之殇。但课题组没有后退,他们全力以赴,精心做好药剂生产、质量检验,药剂投放、水质监测等一系列工作,还挤出时间为来这里参观学习的胜利油田、江苏油田、南阳油田的同行,进行处理工艺、处理流程等技术的讲解,并将每天的运行记录,通过纸质材料及时上报给采油厂相关领导。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他们坚持工作了4个月之久,直到出水指标全部达到良好标准。

科研——尽舞人生

经过16年的努力,张宁生教授及其课题组已在国家、省部级和企业30多个科研项目中,将理论研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含油含醇气田污水处理、高矿化度含硫含铁污水处理、油田作业废液处理、含油污泥处理等领域进行的艰苦探索,为我国石油工程科学和人才培养做出了****:

——发明了高含盐含油含甲醇采气污水处理方法、装置和甲醇回收处理工艺。采气污水颗粒表面极性弱、污水黏度大,难以形成大而致密的絮体,*次提出了絮体表面改性和加重处理方法,使絮体沉降时间比常规方法缩短了90%,污染物去除率提高了80%,突破了此类污水处理的技术瓶颈。

发明了以高级氧化将污水中的有害铁离子转化为有效絮凝组分为核心的采气污水预处理方法,结合缓蚀阻垢技术,解决了甲醇回收系统腐蚀、结垢严重和频繁堵塞的难题,使装置维修周期由严重时的3天延长到1年以上。

发明了波纹板填料与浮阀、斜孔板构成的复合分离塔,创立了采气污水综合处理工艺,甲醇回收率大于99%,填补了高含盐含油含甲醇采气污水处理的国内外空白。

——发明了氮气气浮装置,创新了含油污水回用处理工艺。

针对低渗透油田采油污水回用处理的难题,应用复合药剂进行污水水质改性,采用诱导结晶技术降低结垢,在强化絮凝作用下,与氮气气浮相耦合,形成了集絮凝、防腐、阻垢、杀菌于一体的采油污水综合处理技术。简化了处理工艺,实现了采油污水处理后100%回注,解决了低渗透油田采油污水回注的难题,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每方污水处理成本由3.6元降到1.5元以下。

——创立了作业废液就地处理回用新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沟壑、梁峁纵横,作业废液点多、面广、处理难度大,就地回用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尚属空白。通过化学降黏、氧化除铁、水质配伍等研究,创建了高效、低成本就地处理方法,实现了作业废液的资源化利用。

发明了车载式作业废液处理装置,实现了废液就地处理与100%回用,消除了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填补了作业废液就地回用处理技术的空白,成本仅为集中处理的1/3。

——发明了含油污泥用作高强度混凝土添加剂技术。

利用油气生产和含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含油污泥煅烧后质轻、孔隙发育的特征,发明了含油污泥经煅烧后用作高强度混凝土添加剂技术,解决了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的难题,消除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用含油污泥制得的高强度混凝土构件,其抗压强度≥50MPa。

——自主研发了高温动态腐蚀检测仪及系列水处理药剂。

油气开采过程大量使用的加热炉、蒸汽锅炉、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和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存在严重的腐蚀、结垢问题,检修频繁,需要经常更换管线和设备,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油气田正常生产。

同时,他们通过研究工作,与油田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为学生实习、教师下油田学习创造了条件。培养了一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青年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油田科技工作人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陕西省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储层保护**实验室,与延长石油集团联合建立陕西省油气钻采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他们的研究成果都及时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

如开发的含甲醇含油污水处理流程,在长庆气田全面应用后,成为该类污水处理的典型流程;开发的污水综合处理工艺,已成为延长油田、长庆油田污水处理普遍采用的范例;作业废水就地处理与回用技术、各类污水的防腐阻垢技术及相关系列药剂,已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油田及国内其他油田普遍应用;开发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也逐渐在推广应用。

在研究工作进行的同时,课题组也积极进行成果申报。几年来,共取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申报专利11项,7项授权。出版专著、教材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EI收录38篇。培养博士17名、硕士89名、企业科技人才132名。主办国际会议4次,特邀报告8次。

值得一提的是,由两个学院组合到一起的课题组,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在此领域中辛勤耕耘达15年之久,可谓该校跨院系、跨学科合作十分成功的典范。

荣誉——永恒的零点

2011年初,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课题组的研究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至高的荣誉,无疑给了张宁生及其课题组以生命的**。

是啊,世间能有多少这样厚重的人生呢?尤其是领头雁张宁生,从风华的少年,到鬓发染霜,从石油工人到石油大学校长及石油工程科技领军人物,贯穿生命之线的只有一条——石油工业事业。

然而,欣喜之余的他,表现出的却是一份淡然:“一切已然过去,一切从零开始。”

下一步,他仍将继续担当重任,伴随着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研究方向、在研项目等行政及科研生活,躬耕于漫长的科教人生走廊,继续为发展中的西安石油大学呕心沥血。

下一步,他仍将率领团队在以下技术领域进一步拓展:污水处理的新理论如弱极性颗粒快速凝聚理论与技术;含油污泥深度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高含盐污水回用过程的腐蚀、防垢技术……

下一步,他仍将在石油工业科学这片钟情热土上继续跋涉,一步一步朝既定的目标迈进。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