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流动的风景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当清晨的大街重新被五颜六色的校服装点起来时,当不同色彩的校服汇成一条条人流流向不同学校时,新的**的学习生活就此开始了。

    你喜欢校服吗?记者就这个问题随机采访了伊宁市一些初中和高中学生,得到的回答令记者吃惊——高达80%的学生用“还可以”来形容每天要穿的校服。这些标榜个性的“90后”学生,为什么在校服问题上“没了个性”?

    对于“个性”,伊宁市八中学生曹艺馨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表示,个性并非一定要在校服问题上体现,既然这是每个学校的规定,那何必要在这个“规定动作”上刻意个性化呢?曹艺馨说:“只要去学校上课,我都会穿校服,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还真不能想象没有校服的日子会怎么样!”

    与有曹艺馨这样想法的学生并非少数。记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把校服当成“工作服”。很多受访学生表示,穿校服没有喜欢不喜欢一说。就读伊犁师范学院的刘丽娟告诉记者,初高中时候对校服比较反感,但因为是从小学开始的习惯,所以只能不断地适应。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寒窗苦读,也就意味着人生中有十多年与校服相伴。“我很遗憾高中拍毕业照的时候,居然没有穿校服。”刘丽娟说,“每次看毕业照,都很想再重温一下那17岁时穿校服的美好时光。”

    “我很自豪我是六中学生。”伊宁市第六中学的杨磊很喜欢学校设计的校服,他表示:“虽然款式很简单,但校服励志语代表了学校的精神。我每天穿上这套校服,都会有一种荣誉感。”据了解,学生们看中校服的身份认同感,家长们却更在意校服的舒适度和质量。记者采访了部分初中、高中学生家长,他们普遍认为校服“不好”,原因就是冬季校服不保暖,春秋季校服质量差。

    每天面对一群着统一服装的学生,教师们对校服的看法则是“比较放心”。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伊宁市四中教师侯乐仁说:“统一的校服固然有缺乏设计感等缺点,但每天穿校服消除了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伊宁市16中学教师马丽娅也认为:“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校服体现了*细节处的平等。”

    翻开历史画册,校服也曾**过社会服饰时尚。“五四”时期的女生校服,那淡青色的宽袖上衣、深蓝色的或者黑色的过膝长裙,曾让中国人一度引以为豪。如今,校服显然失去了这样的“魅力”。“如果你有机会来设计校服,或者改进校服的某一点,你会怎么做呢?”记者的这个问题引来同学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像卫衣一样添加一个帽子,又帅气又实用”;“设计得更可爱一些”;“衣服质地和颜色可以让我们来选择,款式应该**些,这样才能更持久”……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潮热力;年轻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而校服——正是这飞扬青春*直观、*生动的载体,是校园内外一道流动的风景。

    相关链接:中国**校服变迁

    从辛亥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 制服式校服*次出现。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现出**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20世纪30年代 女学生是当时的一道时尚风景线。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这时进入校园,成为女生的新宠。而男生则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

20世纪50年代 建国之初没什么特定的校服,通常是入了少先队的学生穿白衬衫,男生蓝裤子、女生蓝裙子,看上去很整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所有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压制,学校没有校服。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校服逐渐重回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也没有统一要求。

20世纪90年代 几乎所有学校都配备了校服,运动服一度成为校服的主力。蓝色或者是绿色的、涤纶和腈纶为主的面料,超宽大的剪裁,这一时期的校服被戏称为“面口袋”。

进入21世纪 取代“面口袋”运动服的校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更加时尚的运动装,有吸收了西洋服饰元素的成衣,还有改良之后的水手服。目前,校服正在走向细化,向多款式、多适用性发展。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