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正在从“追赶者”变成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要的“竞争者”之一,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为这个转变做好准备工作。如果我们还是定位在一个“追赶者”的角色,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停留在中等收入国家这个等级上,那么贫富差距的分化、消费不足等问题都会相应而生,更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或社会矛盾的爆发。当角色由“追赶者”变为“竞争者”时,经济的增长就不能仅靠资本、资源的投入,而是要靠效率推动。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种环境和体制,使得企业能够有创新的压力、动力和能力。
要改善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当我们是追赶者的时候,经济发展主要靠增加资源的投入。如今这种增长方式的负作用已经显现,比如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这也说明这种投入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要改变。
动力问题。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让创新者对社会的贡献与他拿到的回报相匹配,贡献与回报的差距越小,激励强度越大。但是我们现在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创新在承受很大的风险的同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样就会扼杀许多人创新的动力。
能力的问题。企业要创新,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来支撑。但一个准则不能动摇――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不能靠抑制市场竞争的办法去帮助企业。比如说一项对社会很有用的新的技术发明以后,政府对这种创新应该有支持,应该有补助,但是这种补助用在什么环节上、以什么形式回馈给企业需要认真的研究。比如说有些基本的原则可能需要掌握,这个补助一般来说要补助在产品进入市场竞争之前,到了产品竞争的环节,那补助竞争的一方其实是损害另一方,那就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公平性,损害了竞争。比如说政府可以决定来支持某一种技术路线,但是一定要认真研究怎么把这个钱用好。
在体制上、政策上都要制定出很多适应我们新的角色的决策,比如要有压力。当我们过去是一个“追赶者”时,对于企业走出去也好,做出口也好,主要是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措施,如低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在我们当时“追赶者”的角色下所必须采取的。可是当角色转换以后,如果不在这方面做出调整,企业就不会有压力,会仍然坚持一些低附加值的粗放经营项目。那么像TCL、华为那样,第一个“走出去”吃螃蟹的人,就是第一个冒风险的人。
总的来说,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一定要想办法打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得每一个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来实现创新。
——吴敬链《转型升级,创新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战略研讨会》发言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