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在知识积累和生活、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由一个新颖的创意而产生的,对人们有用,同时又具备可行性的一种**性活动。下面就来看李开复谈创新:新颖、有用和有可行性是创新的三大要素。
李开复谈创新之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
但是,新颖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或者是对已有知识领域的全面**。像相对论那样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成果,诚然是创新的一种,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创新,是在某个较小的范围里,用新颖的思考方式,通过前人未经留意的视角来观察和解决问题。这种新颖的思考方式也不见得是****的,而很可能是从别的领域借用的。这样的创新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其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比如说,微波炉是美国科学家斯宾塞**的。他原本是电子管技术领域的**,二战期间,斯宾塞在测试新的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这桩看似意外的事情让斯宾塞联想到,如果磁控管的微波加热原理可以应用到家庭,是不是就能用类似的装置来实现食品的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是在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下诞生的。我们除了赞叹斯宾塞敏感的技术洞察力和跨越式的思维方式以外,也应当想到,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里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里,就**有可能获得一个出色的创意,并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我们可以把这种创新称为经验转移型的创新。
李开复谈创新之具有实用价值是创新的目的
我深深相信“需求是创新之母”这句话。许多了不起的创新就是来自于实际需求,而解决需求的创新就一定有价值。比如说,袁隆平1960年前后经历了粮食饥荒,于是他决定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培育成功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上面提到的松下**的面包机,也是在日本妇女开始出外工作,没有时间做传统早餐,而丈夫们却依然期望有新鲜早餐这样的“需求”之下**出来的。
李开复谈创新之创新的第三个要素是有可行性
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如果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仍然无法让某个创新成为现实,那么,再新颖、美妙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依然以面包机为例,如果我们用拍脑袋的方式为面包机制定需求,比如:我想要一台既能煮饭、又能炒菜、还能扫地、刷碗、做功课、写论文的机器……这样的创意能够在短期内变为现实吗?像这种在现有条件下**不存在可行性的创意,只会白白浪费创新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个实例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当时,这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出世界上**套非特定语者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的角度讲,这个创新可以得99分。语音识别也相当有用,可以用在声控电器、听写打字、人机交流、自动翻译器等等“科幻级”的产品上,实用性也能得99分。但是,我做论文的时候是在实验室里做的研究,没想到,这样的创新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上了种种“可行性”的问题,例如噪音处理的问题,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的问题,麦克风太远的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识别错误的问题等等。因为这些问题,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直至今日这个创新的普及还有待更多研究者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创新的价值,取决于一项创新在新颖、有用和有可行性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好的创新,都是有着*新颖的创意,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用,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创新。相应地,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的想法,又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能够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一旦结合了这三种品质于一身,做出*好的创新,就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