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CEO兼小米科技CEO、天使投资人雷军,我坚信,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实现一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撼。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报道,从金山CEO到转型为天使投资人,再以创业者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雷军表示,自己内心始终如一,即“不能放弃理想,要**新的事业。”
谈及“投资经”,雷军表示,有一套自己的投资逻辑,即投资熟人,并扮演朋友角色,帮助他们而不是在公司里控制人。同时,雷军还表示,自己坚决不投和金山存在竞争的行业。
再次创业做小米科技,雷军认为,这是受梦想驱使。40岁时的反思使他明白,人因梦想而伟大。而也正是这种**加上创业团队的高度团结,才有了今天务实低调的小米科技。
对于重回金山做掌门,雷军表示,很大原因是自己对金山怀有的难以言说的感情。对于金山的未来发展,雷军认为应该做到“三个坚持”:*先,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其次,要“肯学,肯干,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后,坚持改革金山。
以下是雷军访谈摘录。
雷军:雷氏投资逻辑
(“雷军系”的称谓)这是敌对势力的捧杀,主要是提醒前面几大*头“千万不要跟雷军合作,这小子不怀好心”。
我要申明,不存在“雷军系”,我在投资之前也和这些公司的创始人说过,我扮演的是他们朋友的角色,主要是帮助他们。在那些公司里面我都不是实际控制人,所以他们只是一个雷军的“朋友圈”,而不是“雷军系”,这个名字会给大家很多误导。
我自己在过去这些年里很专注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持有小部分股权的投资行为,不谋求控制,是一种非常放权的投资。基于天使投资的定位,不大可能做什么整合,因为决定不了,因为我已经交给了创始人。我提议可以,但决定不了。
大家对天使投资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天使投资者是帮助别人、鼓励创新的一种行为。通过天使投资构建一个平台或一个帝国,形成一个系,是不可能的,这违背了天使投资的逻辑。
(作为天使投资人)**,我不能投与金山竞争的业务,网游、播放软件都与金山竞争;第二,或者说我愿意遵守更***,遵守我跟金山的非竞争协议,所以在投资金山的前员工创业公司时是比较保守的。
除了极个别原因,我在某些公司有一定的控制力之外,在所有的公司我都与创业者约定了几个原则。
**,我不要投票权,我的投票权****属于创业者,前提是不要做假账;第二,你千万别听我的,如果听我的,做对了是你的功劳,做错了是你的责任,你要*立判断,我要的不是跟班的小兵,我需要的是中国未来知名的企业家。
我不要投票权,主要目的是约束自己的权力;不要创业者听我的,也是告诉自己不要乱指挥。我可以给你提建议,以我的经验来帮助创业者出主意,这个主意需要创业者,我不负责实施。
为伟大梦想再做创业者
创办小米时,我去找林斌(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他的太太希望我回答问题也是这个这个人什么都有了,怎么还想要创业?
是的,我40岁的时候,卖掉一家公司(指**网),上市一家公司(指金山软件),投资了十几家公司,好像人生所有目标都实现了。应该说什么都有了,但做完这些,我反而变得更迷茫了,40岁那年我真的很迷茫。
迷茫的时候,我反思过去做企业的经验,在新浪微博也写了五大反思,这是我的一个总结。
反思之后,我就问自己,我还有没有勇气重新创业?还能不能6×12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往前冲?我18岁时就有个理想,世界因我而不同,今天我是不是还坚持这个理想?是不是还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很多人认为,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40岁已经老了,应该要退休了,还折腾什么?我昨天特意查了一下,柳传志是40岁创业,任正非是43岁创业,我觉得我40岁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坚信,人因梦想而伟大,只要我有这么一个梦想,实现一个梦想,我就此生无撼。
去年4月10号我创办了小米,到去年年底拿了A轮**加内部**共4100万美元,公司作价2.5亿美元。这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一个**。4100万美元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创业团队和**批员工共56个人,大家一起投了1100万美元。雷军投*,大家应该不惊讶,但很多员工都投资了小米,而且是跟VC一样的价*。
有个故事,我们*早的几个员工中有一个小女孩,研究生毕业,在另外一家大公司干过两年,在这里负责行政,我觉得她应该没有太多积蓄。这个同事给大家群发了邮件,说我回去跟我妈妈说,把我的嫁妆*投给小米,从此我就“嫁给小米”了。这个同事后来真的投了不少*。另外一个同事,他把他们家的港股全部卖了,换成“米股”。
同事们要一起投资的时候,我有很大压力。我自己掏*创业,赔了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拉了这么多同事一起赔,日子就很难过了。但换个角度,整个团队一起投,大家更有积极性,还会监督我,不让我做什么昏庸的决定。
1100万美金不是小数字,是我们所有员工自己的血汗*,所以泡不泡沫没有关系,这是我们自己掏*干的,表示我们对小米的信心不是靠说的,而是真金白银投的。
(此次创业之所谓很低调是因为)我觉得这次能不能成,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决心。我们已经汇集了世界上*优秀的人才,*优秀的资源,足够的*,能不能干成事情肯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创业能否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心态,假如我努力过后还是输了,就算了,对外说没有干过,就完了。
从去年开始,我们跟每一个人都要求对小米的事情守口如瓶。过去大家对小米了解得比较少,是因为我创业的时候就强调,要低调、低调、再低调。过去三四年我的主业是天使投资人,我天天看到的都是失败的团队,所以我们要足够小心,一定要有危机感,有好的心态,避免外界的干扰。
(创业公司之所以叫“小米”)有三个寓意。一是我们要做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手机只是我们业务一部分。二是虽然我们拿了很多*,团队经历很好,但我们还是要有艰苦创业的决心,要靠小米加步枪,得认认真真创业。第三,从名字上我们特别想传达一种信息,就是要做一个务实低调的公司。
“苹果”公司是神,是不可超越的。小米从来没想过超越苹果,只是在向苹果致敬。苹果在极简方面已经做到极致了,我们要走的是另一条路,“易上手,难精通”,让手机体现每个人的性格,博大精深。
至于我们的底气,*先是团队,联合创始人都具备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平均超15年的从业经验。比如原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原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锋等。
其次是产业环境。我们的一位投资人曾与苹果诸多高层深度沟通过,苹果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对手,因为其他公司要么是硬件公司、软件公司,要么是互联网公司,没有全能型公司,而非全能型公司不足以与苹果抗衡。
由此,这位投资人的判断是,如果有一家全能型公司,而且产生在中国,那么就一定可以挑战苹果。中国市场很特殊,一是非常大,二是有一定封闭性,跨国公司来之后都有点水土不服,*后是移动设备市场是一个开放市场,手机不仅通过运营商销售。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一家全能型公司”在中国一定有机会。
创办的时候我就想,小米要成功,一定要做一家全能型公司,软件、互联网、硬件面面俱到,面面都要强。
然后就是找人,我跟林斌商量的时候,确定了一个标准,每个领域的领军人要有绝对的优势。比如手机硬件,我、林斌都不行,周博士(周光平)在业内绝对有优势,他的经验无以伦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投资人投了我们。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