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彭小峰施正荣去美国:4大投行垂涎互联网新能源
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美林证券、德意志银行虽然是大行,但是他们的投行家们却不**
盛大、**、江西赛维、*人网络海外IPO制造**。彭小峰、施正荣、李彦宏一夜**,成为中国各大**榜的宠儿。有时候,我们只看到资本市场上表面的光环,却没有留意在他们成功背后的推手。
这些隐藏在背后的推手们有很多面,有时是勤劳之手,有时是一手遮天,有时还会太极推手。
推手的大行格局
据理财周报的调查统计,在国内民营企业海外上市造就的118个10亿以上的新富中,其中选择纽约和纳斯达克上市的共有26人,分别来自于22家企业。作为保荐人或者联合保荐人推动这些新富所在企业上市的投行却只有8家。几乎都是****的投资银行。其中,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摩根士丹利8家,瑞士信贷**波士顿8家,高盛7家,美林证券6家,瑞士银行4家。
在这些美国上市的新富中,他们的公司属于互联网和新能源居多,他们的排行也相对靠前。排名第3的彭小峰所在的江西赛维,第12名施正荣所在的无锡尚德属于新能源。而位居**的李彦宏、史玉柱分别所在的**和*人网络则是早已名震江湖的互联网企业。
“国内企业的海外上市,做得*好的还是**大行。其中,大摩是做得*好的。”不仅仅是从数据上这样显示。*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即使离开了摩根士丹利仍然这样客观地评价。
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美林证券、德意志银行他们虽然是大行,但是他们的投行家们却不**。
为了和那些民营企业家们接触或者查看工厂,他们常常出没于国内的二三线城市。“新余够小的,可是大摩的人常来。”在江西赛维上市过程中,新余的员工感同身受。为了拉生意,像谢国忠说的那样,“他们一群一群地往企业跑,做PPT。就跟推销员没什么两样”。为了IPO细节,大行的人更是愿意放下身段,不厌其烦地和企业反复协商。“关于公开价格我们就和承销商商量了好多次。” 李彦宏说。“一开始承销商把我们的价格定在17-19美元,但是我们觉得不满意。后来他们便解释定价的模式,为什么要定这个价。但无论他们怎么算,我们还是认为偏低。后来在我们的压力之下调成了19-21美元。”
大行们一旦看准某个公司,往往在前期即以PE或VC的身份进入企业,在上市阶段,往往再以企业主承销商、财务顾问和发行股票全球协调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系列设计和运作,协助企业*终完成海外上市。
虽然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在逐步健全发展,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仍然存在着先天不足。上市程序复杂、时间漫长,“融资难”等问题一直存在。但是,通过和顶级**投行运作,在上市前一般就能通过私募获得一笔资金。如果是摩根士丹利这种很牛的**大投行,他们往往有一手遮天之气势,IPO把握很大。甚至从中介机构进场到上市完成的时间都是可预测的,公开招股资金到位也快。
当然,这些**投行在幕后推动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按照投资银行界现行的3%标准佣金计算,如果能获取融资额可观企业的主承销商资格,意味着获得丰厚的佣金。如果在企业上市前,大行已经以股东身份进入企业,那么在退出时投资回报将丰厚得多。不仅如此,在承销与投行业务相关企业上市时,如商业银行上市,投行不仅能从中获得丰厚的费用收入,而且还可能会带来战略合作的机会。
推手之间的太极推手
德意志银行CEO乔瑟夫.阿克曼曾经说:“我*爱来中国了,别的地方人们都愁眉苦脸,中国到处都是快乐的人们。”这句话表示了海外投行对中国市场机会的看好。
正如乔瑟夫.阿克曼所说的,投行们这些年来在海外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利。受到世界经济低迷、企业经营活动放缓的影响,**投行在全球范围内的股票承销和并购业务骤减。面对急剧下降的收入,各大投行纷纷裁员。“这三个月来,几乎所有的大行都在香港裁过员。”谢国忠透露。
相对于**上的“愁眉苦脸”,中国确实是好多了。虽然2006年8月8日,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外管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10号文以后,民企海外上市之路受到很大阻碍,但是民企的海外上市热情丝毫不减。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51家。其中,39家来自中国内地。而2007年是个上市高峰,有17家中国内地企业在美国主要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
为了抢夺蛋糕,**大行们在中国学会了太极推手。特别是在人才争夺方面尤为突出。
以目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孙玮的简历为例。孙玮2006年5月起任职于摩根士丹利。此前,孙玮女士为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Ltd)的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主席,负责该公司在中国的证券和投资银行业务。2004年9月加入花旗集团之前,孙女士为瑞士信贷**波士顿的董事总经理、中国区主席兼地区主管。而孙玮在瑞士信贷**波士顿之前又是在摩根士丹利。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她已经在几家公司间兜了一个大圈。
“这种效应是连环的,比如我的公司希望把业务做大,高薪从你的公司挖来个人,你的公司这个职位就会出现空缺,怎么办?你去他的公司挖一个,他怎么办?他可能去别的公司挖人。” 摩根大通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似乎觉得这种彼此挖掘无可厚非。毕竟,挖对手墙脚既可以让自己实力猛增,又可以让对手痛失左膀右臂。
在相互推手的过程中,大行本身也练就了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文化。
“投行当中*有文化的就是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谢国忠评价道。“摩根士丹利投行业务做得*好。他们的风格就是有事情我就帮你做到*好。但是不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文化。高盛主要偏重自营业务。”“瑞银是后起之秀。在股市交易的良好基础上,开始致力于投行。但是总体上和大摩与高盛还是有距离。”
由于各自的经营特色不同,对各自领域的熟知度会产生一些差异。因此大行们对于海外IPO的民营企业选择似乎也有一些趋势可循。
从数据上看来,摩根士丹利在综合能力一枝*大,能源行业比较突出。江西赛维、无锡尚德两家新能源企业均出自于其手。而高盛则在美国市场上为中国推动了盛大、**、分众传媒、新东方等更多的互联网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