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好的自己》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里,人人都在谈创新。但是,什么才是*好的创新?什么才是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有用的创新?一个人,一个企业该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该如何增加自己在创新,特别是有价值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呢?
1.什么是*好的创新?
很多人仅把创新理解为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其实,创新有很多种。创新可以是一个新颖而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可以是文学艺术领域里一次**性的实践,甚至可以是家居生活中的一个新鲜而有趣的创意……简单地说,创新就是在知识积累和生活、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由一个新颖的创意而产生的,对人们有用,同时又具备可行性的一种**性活动。
所以我们说,新颖、有用和有可行性是创新之所以为创新的三大要素。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是,新颖并不意味着,每一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或者是对已有知识领域的全面**。像相对论那样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成果,诚然是创新的一种,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创新,是在某个较小的范围里,用新颖的思考方式,通过前人未经留意的视角来观察和解决问题。这种新颖的思考方式也不见得是****的,而很可能是从别的领域借用的。这样的创新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其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比如说,微波炉是美国科学家斯宾塞**的。他原本是电子管技术领域的专家,二战期间,斯宾塞在测试新的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这桩看似意外的事情让斯宾塞联想到,如果磁控管的微波加热原理可以应用到家庭,是不是就能用类似的装置来实现食品的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是在这样一种偶然情况下诞生的。我们除了赞叹斯宾塞敏感的技术洞察力和跨越式的思维方式以外,也应当想到,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里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里,就完全有可能获得一个出色的创意,并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我们可以把这种创新称为经验转移型的创新。
再比方说,家用的自动烤制面包的面包机的原理非常简单,一个容纳面粉和水的锅,一个自动搅拌面粉的搅拌器,一个拥有定时装置的烘烤电炉。锅、搅拌器、定时器、加热烘烤电炉,这些东西每一样都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但是,为了满足烤制面包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需求,松下公司的工程师们把这些看似简单的装置组合在一起时,一个创意新颖的家电就诞生了。我们可以把这种创新称为跨领域组合型的创新。
许多人会认为创新*重要的元素是新颖,但我认为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曾经有过一次新颖但实用价值不高的惨痛创新体验。当年我在SGI工作的时候,曾经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的产品。仅从这个产品本身,或者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酷的产品。想象一下,在三维的视图里访问互联网,像玩游戏一样,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个网站的操作,就像从一个房间走进另一个房间那样逼真,在当时,这是一个多么有创意的产品呀!但很遗憾,这样的产品并不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的。事实上,人们访问网页的时候,*关心的是信息的丰富程度和获取信息的效率,一个三维的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的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短的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有用的创新,*终只能走向失败的结局。
所以,我认为具有实用价值是创新的目的。我深深相信“需求是创新之母”这句话。许多了不起的创新就是来自于实际需求,而解决需求的创新就一定有价值。比如说,袁隆平1960年前后经历了粮食饥荒,于是他决定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培育成功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上面提到的松下**的面包机,也是在日本妇女开始出外工作,没有时间做传统早餐,而丈夫们却依然期望有新鲜早餐这样的“需求”之下**出来的。
创新的第三个要素是有可行性。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如果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仍然无法让某个创新成为现实,那么,再新颖、美妙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依然以面包机为例,如果我们用拍脑袋的方式为面包机制定需求,比如:我想要一台既能煮饭、又能炒菜、还能扫地、刷碗、做功课、写论文的机器……这样的创意能够在短期内变为现实吗?像这种在现有条件下完全不存在可行性的创意,只会白白浪费创新者的时间和精力。另一个实例就是我的博士论文。当时,这是一个重要的科研成果,**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者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的角度讲,这个创新可以得99分。语音识别也相当有用,可以用在声控电器、听写打字、人机交流、自动翻译器等等“科幻级”的产品上,实用性也能得99分。但是,我做论文的时候是在实验室里做的研究,没想到,这样的创新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上了种种“可行性”的问题,例如噪音处理的问题,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的问题,麦克风太远的问题,还有不可避免的识别错误的问题等等。因为这些问题,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直至今日这个创新的普及还有待更多研究者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创新的价值,取决于一项创新在新颖、有用和有可行性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好的创新,都是有着*新颖的创意,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用,并且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创新。相应地,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的想法,又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能够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一旦结合了这三种品质于一身,做出*好的创新,就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了。
2.创新在21世纪的新角色
在人类的整个文明史中,创新所扮演的角色是大不相同的。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通信技术的发展史。
据说,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人使用鸽子来传递书信。4000年前,从我国商周开始,烽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战争警报的手段。2500年前,古波斯人建立了有信差传邮的邮政驿站,使用接力方式传递消息。300多年前,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巴黎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出现了邮票的雏形。100多年前,1840年,第一枚现代意义上的邮票才在英国诞生。可见,在工业革命以前,通信技术的创新在时间进程上显得非常缓慢,更新换代是以千年、百年为单位进行的。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新的、高效的通信技术以****的速度涌现出来。1832年,电报机诞生。1850年,英国和法国之间架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1875年,贝尔**了电话。1895年,马可尼采用无线方式实现了远程无线通信。1925年,电视**,不久,电视转播就迅速普及。1963年,美日利用卫星成功地进行了横跨太平洋的有源中继通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早的移动电话和*早的电子邮件。80年代中后期,便携的手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每10到20年,通信技术都有一个重要的创新。*近的20年,更是互联网和手机通信在全世界范围飞速发展、普及的20年。无论怎样计算,近100多年通信领域里的创新速度都比工业革命以前提高了无数倍,一个个改变人类生活面貌的创新以每几年、每一年甚至每个月的速度出现在人们面前。21世纪的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一个事实: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创新面前,任何对未来的憧憬都有可能因为明天出现的某一项创新而在短期内变成现实。
除了周期更短,更新更频繁的特点以外,在21世纪,创新的应用性也更强了。如果说古代的创新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还不是那么重要的话,在21世纪,几乎每一项有价值的创新都可能迅速、有效地改变人们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以前,更多的**、发现是基于对自然界的新的认识,今天,大多数创新则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个人电脑的**,互联网的**等等,它们都在*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21世纪,创新是唯一可以持续的企业竞争力,由创新引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有用”但是不创新的产品在今天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很容易被抄袭,只有创新才能增加产品的差异化特性,才能通过难以复制的新技术,或使用专利保护等手段增加企业的智力资产,才能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才能拥有真正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一个21世纪的高科技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维持它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例如,在谷歌推出基于PageRank技术的文字网页搜索数年后,许多别的公司也实现了类似的技术。这种形势下,谷歌继续研发,做出了整合搜索,让搜索结果除了有文字,还有其他多元化信息,如视频、图像、新闻、天气等等。当谷歌第一个推出可以让用户拖拽的地图几个月后,许多别的公司也做出了类似产品,于是谷歌又推出了谷歌地球,让人们能够浏览近似三维的卫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