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万承:用《读者》的风格讲《南风窗》的事

2011-08-04来源 : 互联网

读初中时,记得学校有一副对联落款是龙应台。可现在我既不想不起对联的原句,也不敢确认是否确实是龙应台先生所题。理由很充足,学校默默无闻,和龙应台扯不上多少关系,而且,当地姓龙的人也很多。再则,若真是龙应台所题,对联应该不会破落衰败成那样。*终,这成了一桩疑案。

整个下午,一边听吴××讲如何写英语作文,一边看龙应台的《野*集》。除开前言与后文,基本看完了。这是第二次买龙应台的书,上次去书城,突发兴致买了两本书,就有这本。**次买的是《目送》,从书店出来,就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了起来,就着昏黄的路灯,倒也自得其乐。真正**次读是《亲爱的安德烈》,凤凰网上的连载,现在却只记得一个母亲与儿子对话的模糊印象。

只读过龙应台三本书,可我却自认为很了解龙应台了。用比喻来解释,那就是用《读者》的风格讲《南风窗》的事。这两本杂志都给过我更大影响,前者已基本**看了,后者还在继续阅读。

读《目送》时,隐约就感觉到,她在极力克制锋芒努力藏着情绪,可却总还是在有意无意间透露了出来。等到翻阅《野*集》之际,预感应验了,果然是想象的那样:针砭时弊快意恩仇。我的感受,与杨过在*孤求败“埋剑冢”所读到的碑文似乎很类似:“弱冠前所用凌厉刚猛之剑,三十岁前用紫薇软剑,四十岁前用大巧不工无锋之重剑,此后渐进无剑惟有剑之境,此乃绝妙武学境界,也是绝妙学问境界。”从年少轻狂锋芒毕露到含蓄内敛兼容并包,不知道这是成熟所必经之路,还是对现实沉重无奈的妥协。

并不喜欢《野*集》的风格,煽情感性。读的时候,总在提醒自己,不要被情感所收买,需要的是理性地说服。所以,有时就会显得很纠结,明明是从感情上赞同的,可却偏要停下重读一遍怀疑一次。当然,感性的文字并没有淹没其理性的思想光辉,在20多年前,龙应台能表述出如此犀利纵横的思想,难免让人感叹。

更让人觉得惊奇的是,龙应台20多年前声讨的那个台湾,与如今的大陆有着惊人的相似,可是,当年能在《****》上燃烧的“野*”,在大陆,却依旧是死水微澜。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种现象,而不涉及任何敏感词汇。

我家屋后有一片竹林,它们看上去长得很葱郁,根却是在围墙外的另一片竹林。等到哪天,它们离开围墙外的根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的时候,落寞的总将是围墙外的竹子。我想,获得《南方周末》举办的“中国梦践行者”的龙应台,在北大与陈丹青畅谈之际,所表达的中国梦,其实是和那两片竹林一样,关键在根。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