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收入减少,支出剧增,成为当前摆在许多地方**面前的一大难题。从弥补地方资金缺口,扩大地方**投资能力,拉动经济增长等多方面考虑,**近期开始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但不容忽视的是,地方**债务迅速增加,债务风险急剧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半月谈记者专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请他就地方**债务风险问题予以解答。

半月谈记者:目前地方**债务的规模和现状如何?

贾康:从当前**统计口径看,地方**总债务中包括直接债务、担保债务和政策性挂账三个部分。西部地区的陕西省2007年底债务总额达1272亿元,相当于其当年GDP的23.2%,其中直接债务886亿元,占债务总额的69.7%,担保债务345亿元,占债务总额的27.1%,政策性挂账约40亿元,占债务总额的3.2%。中部地区的河南省2007年底债务总额为2171亿元,占GDP的14.5%,其中直接债务1805亿元,占债务总额的83%,担保债务158.2亿元,占债务总额的7.3%,政策性挂账208亿元,占债务总额的9.6%。东部地区的浙江省数据显示,2005年底债务总额相当于当年GDP的11%。由于**债务近年有上升趋势,在估算时,我们将2007年东部的债务占GDP比假定为12.5%,将东部直接债务占债务总额比设为80%,担保和挂账分别估计为10%。我们以这些比重作为相关条件,可以对债务规模进行估算,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2008年GDP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其中,直接债务超过3万亿元,约相当于GDP的12.9%,财政收入的62.7%,地方财政收入的136.4%。即使打个对折,也堪称数量惊人。

半月谈记者:地方**是怎样举债的?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贾康:尽管现行法律对地方**不得在财政运行中开列赤字、不得发行地方债券、不得提供担保等有明确规定,但许多地方**早已通过注册成立各种名目的投资公司或建设公司等,搭建融资平台向金融部门借款或向社会发行企业公司债或项目债。现有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对这种变相的举债做出实质性的硬性约束,导致地方**负债有许多理由,诸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大型公益项目、改善市容市貌等。

地方**负债的深层次成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体制性原因和政策性原因。

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在收入层面相对规范了**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初步建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但是这一体制并没有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方面得到有效的完善,这成为地方负债的财政诱因。一方面,**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并不十分清晰,地方**的支出责任总体上仍显模糊,但在具体场合又往往在不断强化,超出其财政能力的支出压力,迫使地方**不得不负债维持运转。另一方面,省以下地方**间的财政体制较普遍地带来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压。尽管**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下的转移支付规模,但省以下体制的规范性太弱,省对下均等化的转移支付规模偏小,力度不够,仍然不足以解决问题。这是地方债务形成的重要的体制性原因。

地方**负债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职能转换不到位。机制转换和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加上地方可用财力不足的压力,不仅使预算法禁止地方财政负债的“明规则”被事实上的普遍负债这一“潜规则”强制替代,也催生了许多地方领导干部扭曲的负债观,即借债不怕还钱、自己借别人还、不还钱还能借到钱的错误逻辑,进一步助长了地方**的盲目举债。

另外,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与地方**债务有关,这些政策性原因既有经济转轨过程中政策转型导致的地方**负债,也有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的政策性负担,还有欠发达地区为执行国家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而背负的债务。与前面体制性负债不同的是形成这些债务的原因――宏观政策调整并不是地方**的主动行为,完全由地方**背负政策性负债也不尽合理。

半月谈记者:**代地方**发债是解决地方债务的好办法吗?

贾康:地方适度举债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地方**举债可能带来风险。如果没有合适的财政规则来约束地方**的过度支出行为,一些地方**可能会因过度举债而破产。因此,****必须加强对地方**债务管理。我国应在完善地方债务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地方财政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有效识别、预警和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同时,提高地方财政及债务信息的透明度,发挥社会公众和市场机制的监督、引导作用。

为了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地方**债券信用等级,此次地方**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办还本付息。**代地方发债的方式在预算法上有所突破。地方债列入地方财政赤字,再加上一整套管理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地方**必须承担还本付息职责,否则可能被“追偿”。来源:半月谈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