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是一场中国人的自娱自乐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近,我和一位久居美国的中文老师吃饭。

闲聊时,她**气愤地谴责她在加拿大的一位亲戚,“**会没带孩子回去。现在世博会了,也不打算回去!”她的嗓门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多么难得的机会啊,在自己的祖国,他怎么就不想着给孩子开开眼界呢?”

我试图安慰她,干笑着说,“你总要允许他无动于衷吧?”谁知这话倒更给她添了堵,“就是!他怎么能够无动于衷呢?”她喊道。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经把这种激昂的情绪称之为“爱国华侨心理”,并且相当贴切地用在一位曾在**会上大出风头的海外中国艺术家身上。然而,就是这同一位艺术家曾经对我说,中国的一些艺评人形容他在**艺术界中“打中国牌”是很可笑的,他在纽约古根海姆的展览天天排大队,是因为艺术好,和中国、和**毫无关系。“你在纽约办个中国**展览看看,”他说,“看能有多少人来看。”

在很多中国人为世博会欢庆鼓舞之时,我想到了他的这句话。两年前,我也没回去看**,这个秋天我会赶个世博会的晚场;我以为,就算没条件跑专程,像我这样顺便看世博会的人一定很多,毕竟良机难觅。谁知问了两位经常带团回国的朋友,答案却不尽然。

一位朋友是组织美国中学生暑期到中国进行学中文兼旅游的老师。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今年她的“生意”格外不好,报名参团的学生数降了近一半,二月份《阿凡达》的热映没帮上她的忙;本以为上海世博会一开,报名者或会蜂拥而至,毕竟上海在他们的行程中是重要停靠站,谁知依旧门庭冷落。

另一位朋友是专业做旅游的。她创办的WildChina旅行社专门做中国的特色旅游,尤其是她的家乡云南线。当我向她祝贺她刚开通了“世博之旅”时,得到的反应却是一肚苦水。原来,每次她向其他旅游经纪人推销“世博之旅”时,常常换来对方的一脸无辜。于是,她不得不给他们来一堂有关世博会的知识课,搞得很吃力。在她的客户当中,对世博会特别感兴趣的并不太多。即使有稍感兴趣者,也对世博会现场的拥挤状况颇为担忧。“我觉得上海世博会在海外的宣传太不够,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市场做好。”她说。

事实上,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后,美国各大报章杂志都有不同篇幅的报道,尽管多数非头版头条。而报道重心除了世博本身,多数落在上海这个本就是新闻热点的话题,一些深度报道论及上海的生态和城市发展,尤其是因世博而起的拆迁工程。相比之下,令人难以置信的连续幼儿园袭童案件,反倒成为比世博更*眼的中国话题。要说上海世博会所做的专门广告,我还真没留意到,**不比两年前的**热潮。

出于好奇,也为了进一步测试一下我这位朋友的灼见,我跑到华府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和宪法大道交界处,搞了点小调查。这里距离白宫和国会山不远,紧挨着华府头号景点国家大道,穿梭的人群大多为与**有关的上班族和旅游者。在我拦下的30号各色人等中,11个点头知道上海世博会,19个摇头不知,而这19个当中,只有一个好学的女孩向我追究何为世博。

华府地区的人民在全美国来说,应该是**和文化素质比较高的。我这个迷你调查从规模上来讲,当然不具代表性,只能说是个随机抽查,自我娱乐罢了。美国人民只关心国家大事,不闻世界大事,也是有证据的;只要看看给左派精英们看的《纽约时报》和给平民大众看的《今日美国》的头版区别,便可略知一二。其实,很多中国人也只关心和自己有关、和中国有关的新闻,对很多世界时事漠不关心,尽管将来它们很可能会涉及中国人的命运。

无论如何,美国人民现在*闹心的是英国石油公司那堵不上的油井,路易斯安那州的老少们要是为了这个忽略了世博,在我看来,也是情理之中。我那位朋友的加拿大亲戚,大概也有他认为更重要的人生大事吧。不看世博,未必不是爱国华侨;不知道世博和不关心世博的,也未必是反华。

博主简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