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缓解北京市就业压力对策研究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北京市围绕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劳动者****、市场调节就业、**促进就业的方针,以稳定就业、扩大就业为目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长期来看,北京市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本文力图深入分析北京市就业制度、就业结构、就业服务、就业质量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建议。

一、北京市就业压力现状分析

从1998年到2009年,北京市失业保险基金和财政共投入80.86亿元用于促进就业,30万名下岗职工、17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从业人员的总量为98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2.3%的控制目标内,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北京市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就业政策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金融危机对北京就业存量和增量的不利影响仍将持续,现阶段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表现为:

*先,“三个不减、两个扩大和一个不确定”的供求总量矛盾不减。

“三个不减”就是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不减。2010年,新成长劳动力预计将达到30.4万人,总量略有上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量不断扩大,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预计将达到18.4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增幅为15%。“两个扩大”是城乡就业困难群体规模扩大。一是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占失业人员比重**不下。二是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扩大。“一个不确定”是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不确定。

其次,结构性矛盾仍是就业压力的主要因素。

所谓结构性矛盾,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现象,表现为有人无岗的“过剩”现象与有岗无人 “短缺”现象并存。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看,人力资源市场职业匹配率平均为0.4左右,也就是说,有6成的岗位匹配不到求职者。这种不匹配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部分岗位存在收入偏低,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得不到**等情况,与求职者期望不匹配;二是求职者的素质、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构成北京市就业主体的三大就业群体的就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的原因是目前高等教育层次单一,课程内容和设置僵化,高校毕业生同质性强、就业能力差,与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不能匹配; 农民工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受过**职业培训比例低;城市就业困难人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岗位适应能力差等基本特点。很多企业即便付高工资也找不到合格的技术工人。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