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谷歌推出的社交媒体网站Google+上线仅仅一个月,却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目前,Google+的*立访问用户已经超过2000万,每天分享近十亿条主题。分析师甚至将Google+称作Facebook的“潜在杀手”。
既然有了Facebook,Google+又为什么受到如此的欢迎呢?Google+的*大卖点在于,它试图反映出用户线下的真实社交生活。与此前成立的社交网站不同,Google+希望不依托于其他数字平台而从零开始。谷歌也同样希望Google+成为*个基于人类持久行为特征而建立起来的在线空间。
在Google+上,用户的组**际更加便捷。比如,Google+的“老地方”(Hangout)功能让用户可以实现视频聊天,就好像他们在线下聚在某个地方聊天一样真实。Google+还要求用户使用真实姓名注册,这同样使其用户感觉到Google+更为现实、**,就好像人们真的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一样。
现在就对Google+能否取得成功妄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我们还是有理由对此提出质疑。到底新科技(甚至亦如Google+这样设计精美的网站)能否真的可以有效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人类历史上的多项**都声称要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但至今还未有真正的成功者。
适得其反
*先是电话的出现减少了人际交流的需求,然后是传真和电子邮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热潮的兴起更是令许多科技发烧友们纷纷预测,由于低价的宽带网络可能意味着人们**需要昂贵的办公空间,因此城市很快就将消失。
但事实恰好相反:城市和面对面的交流却变得更有价值。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雷瑟(Edward Glaeser)在其新书《城市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City)中所说的那样,由于电子邮件的**,商务旅行大幅增加。自从视频会议**以来,商务会议的出席人数也明显增多。企业仍然要花高价租下市中心的写字楼。
哈佛医学院研究员伊塞克-克汗(Isaac Kohane)*近的研究也显示了同样的趋势。在对超过3.5万篇论文进行分析,并绘制了所有共同作者所在的地点后,他发现距离较近的科学家创作的论文质量普遍较高,至少从引用率指标来看的确如此。事实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在30英尺(约合9.14米)左右的科学家撰写的论文*为**——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通过屏幕进行交流。
找准定位
面对面的交流有很多价值,有很多身体语言和含蓄的信息是无法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社交网络大战的真正赢家不应当替代传统的社交模式,而应当专注于提供更好的补充,放大人际交流的优势。
多年来,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技术来弥补线下互动效率低下的不足。毕竟,这种方式不够方便,需要通过旅行、开会、上班和聚会等方式来实现。但这些低效率是必须的。既然这不是问题,也就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