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日前完成了3个半小时的初剪版本。小说作者陈忠实先生**时间在西安观看了影片,表示影片十分震撼人心,品质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期待。
电影是集语言、声音、美术、摄影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展示。一般来说,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往往会挂一漏万,结果往往是顶着碾盘做戏吃力不讨好。尤其是名著,像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电影输于小说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聊可慰藉的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得到了作者陈忠实的*肯,这是让我们为之欣慰的。
研究一下电影《白鹿原》为何能够超出作者的审美期待,并非是一件画蛇添足的事,它可以让当前乃至今后还会出现的**名著改编影视工作,有一个可靠的航向与**,不至于出现更多的将观众“拍翻”的翻拍片。
电影《白鹿原》之所以能让作者满意,*先在于它的“忠实”或曰“老实”。它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吃透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人物个性,而不是以新历史主义的方**,以“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之名义,以今人之心度先人之腹,而当前以这样的手法演绎、解构名著的影视实在是太多了,像四大古典名著的新近翻拍片就是如此。但电影《白鹿原》谨慎规避了这一弊端。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看过电影后认为,《白鹿原》是这些年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成功的一部,他说:“白嘉轩、鹿子霖、鹿三、小娥、黑娃、孝文,几个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内涵都出来了。能把人物展现到这程度,电影应该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比起秦腔和话剧的改编,电影是*好的。 ”
电影毕竟不同于小说,它是有着自己*特表现的艺术,需要强调和突出的元素也与小说有所不同。电影《白鹿原》之所以能让作者满意,还在于它“老实”地恪守并发挥了电影的主体性,使文学原著中留下的遗憾与不足通过二度创作得以弥补和升华。比如,电影*后几十分钟对原著改编得比较大,白嘉轩去县**找儿子白孝文,叫他给黑娃留条命不要杀他,陈忠实认为这个情节改得好,是凸显白嘉轩传统品质和精神内涵的重要情节。
还有一点,就是小说是靠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力来实现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而电影则不同,它直接以影像、声音等方式向观众传达其审美效果,因而有着更直观、更典型、更突出的审美特征。比如,电影明星们的加盟和精彩演绎,就使得《白鹿原》整个“活”了起来,七大主演以“复古做旧”的方式,生动可感地将我们带回到小说原著 《白鹿原》所描写的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那段漫长的历史语境中。从已经发布的剧照上看,电影《白鹿原》对历史细节的追求,以及每位主演的神情体态,都显示出导演对原著、对历史的老实态度。
总体上看,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切合了**文艺评论家李准提出的**文艺作品改编三原则:一是要认可原著的价值导向和精神风貌;二是要认可原著的人物形象和命运;三是要认可原著基本的故事框架。国家广电总局也提出名著改编影视应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尊重观众的心理期待,不允许进行低俗描写、杜撰亵渎之要求。如果说这样做是某些论者所不屑的“老实”,那么我觉得这样的“老实”是赢得审美真谛的聪明处。也许,这“老实”会丢失一部分媚俗的观众,但也会赢得对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的融合”(***《致拉萨尔的信》)有更深刻理解的更广大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