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居民平均通勤时间为45.04分钟,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8.53%,77.23%的居民认为,北京是全国上下班通勤时间*长的城市。
住宅郊区化先于就业郊区化
昨日,北京市社科院在“创新驱动与北京城市发展**”上发布了《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10—2011)》蓝皮书,其中《北京市职住分离对居民通勤出行的影响》(以下简称《职住分离影响》)、《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新城发展研究》(以下简称《新城研究》)、《北京市城市空间格局变动分析》(以下简称《空间格局分析》)等5个调研报告,阐述了以上问题。
5个调研报告分析认为,职住分离是北京患上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的主因,而背后却是“人口及住宅的郊区化先于就业郊区化”等城市功能布局存在的问题。
功能疏解应先建新城起步区
解决职住分离问题,必须从中心城功能疏解下手,可目前,中心城功能疏解面临企事业单位无外迁计划等难题。
如何破解职住分离,“*疗”城市病?《发挥**主导作用 疏解中心城人口及功能》(以下简称《中心城疏解》)建议,中心城人口及功能疏解应“先建后疏,区域平衡”,优先建设新城起步区,在新城与中心城相连、相近区域,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先进后远,居业联动”,优先发展距离中心城区较近、已经承接中心城人口疏散的新城,且轨道交通和居民服务设施同步。
对于迁入新城的中心城居民,给予购房、税收方面的优惠,对于迁入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则给予定向购房等优惠政策。
就业挤在城区 组团住在新城
据《空间格局分析》称,中心城区仍是就业密度*高的区域,平均就业密度超过1.7万人/平方公里。全市三大就业密度峰值中心全在中心城:西城区金融街,就业密度超5万人/平方公里;建**街道是4.7万人/平方公里;朝外街道是3.4万人/平方公里。
与中心城区的高就业密度“同步”的是,近郊区新建住宅竣工面积快速增长,从1997年至2003年的22%,上升到2004年至2009年的35.6%,出现了通州、黄村、良乡等居住组团。而同期,中心城区下降了13.5%。
居住组团的出现,使流动人口大量在新城聚集。《新城研究》显示,新城的流动人口增速较高于中心城,2005年至2009年,新城流动人口年均增加13.61%,而中心城流动人口年均增加7.1%。
**企事业单位无外迁计划
《新城研究》通报,北京超3/4的新增户籍人口聚集在中心城,仅有不足1/4的新增户籍人口在新城。不愿到远郊区县就业、居住的中心城居民,分别达到了83.58%和77.56%,“郊区**公共资源短缺”的原因占42.59%。
而《北京市公共资源配置情况及居**愿抽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公共资源调查》)通报,88.98%的单位不愿迁到远郊区县,90%的中心城企事业单位未来没有迁至远郊区县的打算,45%的单位理由是其客户在中心城,39%的单位认为中心城交通便利。
蓝皮书称,行政办公、医疗设施向新城搬迁受阻,通州作为行政办公的补充配套区,尚未有相关部门提出搬迁意向,中心城大型医疗设施如协和医院、同仁医院、宣武医院、儿童医院的扩建,多元地扩建或收购周边设施,未搬迁到新城。昌平和良乡大学城的学校一般也是新建分校区,而不是整体搬迁。
《中心城疏解》认为,中心城仍旧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热点地区,在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中心城尚有2亿平方米的建筑规模可以安排,能提供较多的就业空间,在吸引项目落地上与新城存在激烈竞争。
轨道交通使用率低于公交车
蓝皮书中透露,2010年8月所做的调查表明,不管是新城还是中心城,目前的轨道交通都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要。
认为“离居住地*近的公共交通是公交车”的中心城居民占比85.71%,新城占比91.18%。而“希望居住地增设轨道交通”的中心城居民占35.12%,新城占36.13%。
《职住分离影响》两次问卷调查表明,较2005年,2010年不论公共交通、自驾车,通勤时间均增加。2005年居民平均通勤时间为38.3分钟(对比伦敦等国际城市得出的标准差为26.64分钟),2010年平均通勤时间为45.04分钟(标准差为27.45分钟),增长了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