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六大误区

2011-11-03来源 : 互联网

我们常用“黑天鹅事件”来指称那些发生概率低、影响力大,并且几乎无法预测的事件。在当今环境下,此类事件日趋增加。我们要做的,不是试图去预测它们,而是设法增强自己对这类事件的抵抗能力。风险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努力减少未知事物所带来的冲击。为此,我们必须避开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通过预测**事件来管理风险 这是我们所犯的*为严重的错误,而更有效的做法是关注事件的后果,即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样,我们还应该评估,与竞争对手相比,重大的环境变化对我们企业的影响如何。与个人生活中购买各种保险规避风险一样,企业也必须未雨绸缪,通过购买保险来对冲可能的风险。

误区二:过往经验有助于风险管理风险 管理者常常错误地把“事后诸葛亮”的结论当做防御风险的先见之明。事实上,研究显示,过去发生的事件与未来的可能冲击之间并不存在关联,如**次世界大战、“9?11”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均无前车之鉴。而且,考虑到社会经济随机性的存在,不可能有“典型失败”或“典型成功”之类的情况。要想预测重大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误区三:不愿倾听反面忠告 那些劝诫人们“不要如何如何”的忠告往往比建议人们“要如何如何”的忠告更有力。心理学家把过失行为(即做了不应做之事)和疏失行为(即未做应做之事)区分开来。尽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两者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不亏*就等于**,但风险管理者却将它们区别对待。他们往往更重视如何*取利润,而轻视如何避免亏损。事实上,企业应该把风险管理活动纳入到利润中心的考虑范畴,并将其视为利润**活动。对于易受黑天鹅事件影响的企业,这一点尤为重要。

误区四:用标准差来衡量风险 金融行业普遍运用标准差来衡量投资风险。其实该指标并不应该在风险管理中使用。该指标仅仅表示:在随机性较小的情况下,约三分之二的变动应该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1标准差和+1标准差之间),且超过7个标准差的变动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一结论未必成立,因为实际变动幅度可能会超过10或20个标准差,有时甚至是30个标准差。风险管理者应避免使用与标准差相关的方法和指标,如回归模型、R平方和贝塔系数。

误区五:数学上的等效就等于心理上的等效 如果两个数学等效公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脑中,往往会给人以不等效的错觉。研究显示,表达风险的方式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理解。仅描述*佳情境往往会增强大家的风险偏好。我们应该对风险的不同描述方式做到心中有数,**自己不会被措辞和数字所蒙蔽。

误区六:实现**率和股东价值*大化就必须**冗余 多数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优化理论反而使企业更容易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在企业里,冗余代表着效率低下,相反,我们被告知,利用财务杠杆才能提**率。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负债会令企业变得非常脆弱。另外,过度专业化也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要记住,*大的风险往往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常常会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可能会犯的错误。企业若看不到自己的致命弱点,终将难逃衰败的命运。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