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外汇管理

2011-11-21来源 : 互联网

从管理制度的变迁上看,建国以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大体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轨时期和1994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四个阶段。

在现代国际经贸关系中,外汇是必不可少的贸易工具。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外汇管理制度。所谓外汇管理,是指国家授权货币金融管理当局或其他国家机关,对外汇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的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等实行的管制措施。

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1952年)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但因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因此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1950年7月8日,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人民币实行全国统一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这一时期,由于外国的经济封锁,外汇资源紧缺,进出口渠道不畅,侨汇汇率阻塞。因此外汇管理的主要作用为调整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时期

(1953年~1978年)

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由于我国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由国家垄断,统一平衡,导致外汇资源相当短缺,我国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指令性外汇计划管制。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售给国家,需用外汇按国家计划分配和批给。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进”,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特点就是国家“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第三阶段:经济转型时期

(1979年~1993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一新时期,对外经贸往来迅速增加,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沿着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培育市场机制的方向,有序地由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转变。

具体举措是: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建立对资本输出入的外汇管理制度;放宽对境内居民的外汇管理;发行和使用外汇兑换券等。

第四阶段: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1994年至今)

1994年,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适应和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具体措施包括: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下一阶段,外汇管理将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2001年,我国加入WTO,此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包括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行政许可效率;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加强资金流入管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强化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加大外汇市场整顿和反洗钱力度。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