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财经政策陆续密集出台,除了围绕十二五规划的产业指导意见和规划,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如何看待这些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和股市的影响,股市回调是否意味着政策动力已经衰减?
第一,政策刺激并非一味地造出“利润蛋糕”,而是促进转型。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双向的。
我认为,研究这些政策,首先要看有没有新的利润增长点,要避免包装概念和数字游戏。能否产生利润并且是环保的绿色的利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还有,传统的能源包括煤炭等,怎么进行新兴的、高科技的运用,也是重要的观察点。在实际执行时,上下游之间,不同的产业在关联的节点上会发生冲撞,需要磨合,哪些是过剩产能,哪些在上下游衔有效接之后变成有效产能,这就需要市场来解决。
10月以来,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节能环保、钢铁工业、电子认证服务业等行业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规划。预计近期还将不断出台各行业的“十二五”产业规划,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煤炭工业、生物医药、物联网、电力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云计算、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经济改革和转型需要政策进行引导和引领,具体就要体现在财政政策如何扶持相关产业,资本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政策如何配合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产业调整规划引导信号强烈,突出把资金用到刀刃上。
年末集中出台的十二五产业规划有三个特点:一个告别GDP崇拜,不把GDP的增长作为行业规划的主要诉求;第二是告别了单纯追求出口的导向;第三是更加注重内涵的发展,比如增加科技的比重、环保的因素,强化这方面的监管。就是是强化民生,真正是为民发展。
目前通胀压力正在减缓,这打开了一些能源价格调整窗口;同时在流通环节上,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加快进行一些调整,从长期来看,对抑制通胀应该有积极的作用。就是要让资金真正用在民生上,用到节能环保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上。包括服务产业也要更加的低消耗。生产企业要合理产出,不要太追求过高的产出。
第三,多层面预调微调。
对于政策预调,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货币政策既管信贷总量,也管金融机构的自身改革。
这次的央行货币执行报告里还提到一个“自主性”一个“协调性”或者“全面性”。自主性是指,除了防范风险,增加合理适度的流动性之外,鼓励并激励银行和金融机构自主保持经营稳健和调整信贷投放,而不是一刀切。让银行能够真正自主经营。
协调性是指,银行的风险要系统性考虑,包括地方融资平台、表外业务、房地产,都要考虑进去,而不能单一的考虑一个内容。
第二是超前预判外贸形势,早做打算。广东省省长最近表示,出口严峻的形式不亚于2008年下半年的情形。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必然会寻找新的渠道新的方法,一个是稳定外需,这是一个“预调”;从内需来讲,就要千方百计的刺激和真正启动升级我们的内需,这也是一个“预调”。
市场出现较大回调,是不是因为利好落空了?我认为,一个是周边市场非常不稳定,对A股市场投资者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从A股本身来讲,由2307点涨到2500点,有了一定的升幅,确实有一些投资者把这段行情当作吃饭行情来吃,要阶段性的获利了结。
第三个预调是管理房地产价格的调整预期。最近有关房地产价格下跌的报道和评论很多,有人说跌50%银行体系也是安全的,等等。这也是一种预调,起一个震慑作用。我认为房地产还是要相应的适度调整,就像国务院常委会所说的,“引导房地产价格合理调整”,让它回到合理区间。
第四,政策导向强调合理适度。
国务院10月29日常务会议和最近的央行货币政策报告,都提到很多的“合理”:一个是合理制定各地方的发展目标;二是货币信贷的供应要合理;还有就是促进房价合理调整。“合理适度”是体现微调预调的落脚点和抓手。从二季度报告出来时,人们就在其中寻找对物价形势和流动性的判断是否有新的变化。实际上二季度报告中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要保持合理充裕这样类似的表述。现在的变化是“预调微调”,表述比较鲜明,是对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
观察政策运行轨迹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在形成文件向社会正式公布之前,已经在做一些调整,不是宣布了再调整,而是之前已经在微调。可以说,微调至少已经1个月了,货币政策拐点已经出现了,但拐点出现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大基调要完全改变,还是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
现在之所以看到在货币投放有环比增加,或者说结构性的增加,是因为前期存在“一刀切”的情况,确实造成了局部的资金困难,特别是中小、微小企业的困难,因此,近期从财税、货币政策都相继推出了一些政策。
围绕十二五规划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刺激不是已经衰减,而是刚刚开始,并且还将继续发酵。政策掘金点也还会有新的发现,行情并没有结束。中国证监会最近密集出台稳定发展资本市场的组合拳,也将从优化市场秩序、稳定投资者预期、提高投资者回报方面支持二级市场进一步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