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开始,“地产江湖,唯快**”这种情况正在开始变化,数据的背后,分析师和观察者们更加重视其中的灵魂——这也是在**十年,抑或是疯狂十年之后,在政策的引导下,地产从青春期加速进入成熟期。
刚刚出炉的合生创展应该是很好的例子。2011年全年,合生创展集团的销售合约为119.7亿港元,销售额同比降低仅仅为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规模略降,但其毛利率则不降反增,由2010年的39.6%上升至45.9%。
这恰恰是“慢”合生*耐人寻味的地方。合生创展一贯的风格就是稳健中求发展,减低风险,保持良好的财务能力,通过产品、服务,比较充分地**和实现土地价值。而更一重的是,在瞄准长远未来,主动加强包括商用地产在内的整体业务转型之际,恰逢宏观调控,难度加倍。而经过两年的努力,合生**已经成功度过了转型困难期,蛟龙入海。
2011年楼市调控下,高周转是一个多方肯定的商业策略,承继衣钵者包括万科、恒大、龙湖、SOHO中国等这些“快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高周转策略很好地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快速变换的政策短周期中,用短平快来克服政策不确定性。
但是,飞奔的地产快车同样也遇到了快的问题。一方面,因为不得不快,**问题屡屡出现;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背负*大的**成本,经不起闪失。
如王石所说,让灵魂追上脚步。快的背后,不全是光鲜,而一些貌似的“慢”公司也值得人们仔细观察,比如南派地产代表合生创展,或者规模更小一些的万通地产。南拳北腿,风格虽异,规模差异也大,但都显示出稳健中创新进取的特点,不仅有安全的当下,更有雄劲的后力。
合生创展2005年即已入住百亿元俱乐部,江湖上都是哥的传说,但从规模上似乎陷入徘徊之境。毫无疑问,媒体需要戏剧性的故事,有跌落,有**,*好还有结局。但是对于不耐烦的读者而言,再好的转型故事也会有有人中途指责剧本作者的拙劣。2010年合生创展在住宅上的转型即已开始,开始发力**物业。同时,在商业地产上的布局更是早已开始。按照一般规律,**物业将提升公司财报中的毛利润率,但是会减少公司规模上的扩张。商业地产对资金的占用时间会更长,但是一旦形成一定规模,会成为公司财报中的稳定器,为公司的其他业务支出输出稳定现金流。
合生追求的是相对同行较高的毛利润率,在资金的安全边际内维持一定的开发规模,与此同时,补贴式地发展商业地产。当然,它需要牺牲的就是随之而来的江湖名次下降、资本市场上的再**能力。这两大布局属于主动降速,本身就如同蜕皮,阵痛自然难免,加上调控陡起,其持续时间之长、政策工具之超乎想象,更加剧了转型难度。但是,对于隐于幕后的主导者朱孟依而言,合生创展在规模与**数字上的短期波动,以及当前的舆情待遇,应在意料之中。龙湖地产执行董事秦力洪曾言,增加商业地产、发展持有型物业,在波动*大的短期市场中,如同发展教育业,“再苦再累不能穷了教育”,其**目的就是为数年之后的良好资产负债表做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创业十余年来,合生创展始终保持着财务的安全度,对于这家经历了至少两轮调控周期的地产民企而言,安全应是比**数字更为关键的考验。数据显示,合生的净资产负债率*高仅为79%,*低达到了32%,安全意识可见一斑。冯仑曾在其畅销书《理想丰满》中谈及住宅市场的一个**率:其销售额是净资产的2-3倍,同时现金流保持为正。在人们习惯用销售额来为房企排名座次的情况下,冯仑提供了一个观察合生创展这类“慢公司”的新路径。
有失去才有所得。对绿城的宋卫平而言,重视品质忽视销售,造成了破产谣言的袭击,但是却为绿城打开了一个代建市场;对于合生创展而言,慢速度发展,换来的是“迷你经济周期”下的财务安全,这是其转型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正如合生不久前离任的行政总裁薛虎所说:“高速增长我们已经经历过,**是一个诱人的目标了,企业应该寻求更高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