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涉毒不了了之 第三方机构缺位定论成难题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去年“3·15”刚过,美国民间组织检测出强生等品牌的婴儿护肤品含有毒物质,再次挑起了“后三聚氰胺”时代消费者脆弱的神经。当时,强生坚持“不下架”、“不撤回”的强硬态度;国内两个**部门给出了两份不同结论,都令消费者更加迷茫。有消费者将强生告上法庭也一时没有定论。

遗憾的是,时至今年“3·15”,**部门没能继续深究给出一个明确的使用指示,状告强生的消费者一审败诉二审待决,而强生用品依然占据各大超市的显著位置。时隔一年,似乎强生涉毒的风波就又和以前很多品牌一样,成了一桩不了了之的无头案。可是,谁来告诉*没有知情权的消费者该何去何从?

强生“强硬”的背后

2009年3月13日,自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消费者组织发布的一份《婴儿卫浴产品发现可致癌物质》的报告曝光后,旋即在国内引起*大的安全质疑。

随后,在美国和印度和我国台湾等地,强生等婴儿卫浴产品纷纷开始下架,而强生在大陆地区的态度一直被外界认为非常强势。

强生并没有立即直接对于消费者作出任何表态,只是声称:产品没有任何问题,暂时不会在大陆卖场下架等等。直到去年3月22日强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经理王梅影依然表示,经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证实强生婴儿护理产品是安全的,没有必要下架,也没有必要召回。

不久,消费者史女士以强生侵害知情权和选择权为由,将其诉至法庭。去年7月,在北京东城**的一审现场,强生公司则出具了长达140余页的专业报告,证明被质疑的成分对人体是安全的。同时表示,我国没有制订二烷的限量标准,现行法律法规不要求被告公司必须以警示方式进行危险标注,没有侵犯原告的知情权,因此赔礼道歉的请求不适用。

业内人士多评价强生是:其一系列应对**危机的做法,试图保住市场销售,但却未能挽住消费者的信任。

其实,在强生强硬态度背后,是一样强势的市场份额。据中国孕婴童研究中心和孕婴童商务网的联合调查:强生是中国*大的婴儿护肤产品和其他婴儿护理用品销售厂商,2008年强生占据了中国69%的市场份额。因此,保住市场份额显然成了强生的*要考虑标准。

不过,生硬强势的态度却引起了消费者更大的**情绪,因此在此事中强生的**行为也饱受诟病。

“我们做过危机情境的模拟试验,在危机来临时刻,不管你是否有理,除了要发布专业的验证信息告知消费者,还应该在情理上采取更为温和的态度。这是由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和心理决定的。”一位跨国药企的**告诉记者。

第三方机构缺位

强生涉毒案在一年后的不了了之,更重要的是没有公共机构的**定论。

且不说*早发现婴儿日用品不安全元素的,是来自美国的消费者组织,我国总是在发现问题上比别人慢几拍。在风波爆出后,国内质检部门和药监部门却公布了两个并不一致的检测结果,一个认为强生产品不含有毒物质,一个却说强生的个别产品含有毒物质。

两个**部门的互相“掐架”给强生公司找到了监管空子,让消费者无所适从,用名嘴白岩松的话说就是变成“赌徒的心态”。

早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监管部门的信任度就一落千丈。强生事件中,监管部门依然是采取了挤牙膏式的态度,守着监管的“潜规则”按兵不动,被**推着作出相应的回应。

更要命的是两个部门的不同结论,则暴露了中国监管部门多年的弊病。我国很多部门的监管采取的是“多龙*水”。如三聚氰胺问题发生后,***部长陈竺表示过,要筹划使食品药品这一个监管体系成立相关委员会,形成合力,但后来也没有太大动静。

“日用品也要按照这种思路建立监管机制。工商、质检、卫生等相关部门也有必要联动起来建立这样一个监管机制。”北京致尚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显峰指出。

另外一个角色,中国第三方机构的缺位也是在强生事件暴露出的一大问题。据中国孕婴童研究中心和孕婴童商务网的联合调查:比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消费者组织更大的组织,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红灿在事件发生后曾提出:“建议”广大消费者立即停用相关产品。

“明知商品存在问题,却不能立马督促政府制定相关机制,叫停这样的产品,这其实也是消协自身的失职。”有人如是评价。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