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机器 IBM经典发展之路探索

2011-07-31来源 : 互联网

                 
    

    

也许人们至今还在对IBM近十年间的“美妙转身”津津乐道。就是在这个**般的十年中,IBM找到并迅速抓住了新时代*炙手可热的两个“S”――软件和服务,并用属于IBM的*特方式,一步步把自己的重心倚靠其上。故事的发展脉络一如MBA教科书中的**案例一样标准。

    

无论是IBM苦心打造了十年的软件帝国,还是三年前那句响彻**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方向明确、目标清晰的IBM正用咄咄逼人的实际行动大声回答着以下的问题:IBM从来不缺少变化,但为什么IBM的每次改变都能**触摸到整个IT业的大方向?IBM也并非无懈可击,但为什么IBM每次都能找到恰当的方式掩盖弱点?

    

                                        
        
                                                                          
        
      
以这样的背景看,IBM为其软件帝国所筑起的色彩斑斓的城堡,也许仅仅只是个驿站,更宏大的理想注定还在前方。     

2004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

    

这座闻名世界的赌城在这个月的

    

中旬忽然涌进了一大批身着套装、行色匆匆的白领人士,傅纯一就在这些人中间。傅纯一在五年前加入Rational公司,现在的身份是IBM大中华区软件部门的一名技术支持经理,当时,他刚刚跟随Rational一起加入IBM还不到一年。“随便一个一起吃饭的同事都是有着许多年工龄的老IBM人,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傅纯一对记者回忆说。

    

那是IBM软件集团历史上**次**员工大会,来自**约1.6万名销售和技术人员也历史性地聚集到了一起。IBM的董事会主席兼*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和IBM****副总裁兼软件集团总经理史蒂夫・米尔斯都出现在大会现场,米尔斯甚至还亲自表演了拳击秀,在节目换场的时候他说:“我们今天就身处在软件市场的‘拳击台’上,客户驱动的时代正在取代产品驱动的时代,而IBM软件惟一能做的就是迎接新的挑战。”这**也宣告,在2002年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之后,IBM规模*大的部门调整和又一次“战略转型”正式开始了。

    

转型,又是转型

    

人们似乎早就对IBM的“转型”司空见惯了,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的IBM从来都不缺少变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型”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IBM的标志之一,而被众多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拿来反复品味。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也许还在对IBM近十年间的“美妙转身”津津乐道。因为也就是在这个**般的十年中,IBM找到并迅速抓住了在互联网时代中*炙手可热的两个“S”――软件和服务,并用属于IBM的*特方式,一步步把自己的重心倚靠其上。而为什么这样的重大机遇每一次都会被IBM牢牢地抓在手里?IBM的方式又有哪些*特之处?

    

从2004年年初开始,IBM正式宣布重塑软件部门的五大产品线,除了为DB2、Lotus、Tivoli、WebSphere、Rational各自赋予了鲜明的色彩形象以外,还在**推出了面向12个行业的62个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营销方式上,IBM毅然摒弃了已经操控娴熟的“以产品为中心”模式,而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的位置又一次被IBM摆在了自己的视线焦点处,而上一次IBM这样做,还是其前任CEO郭士纳刚刚上任的时候,郭士纳重新把IBM拉回老传统:关注客户需求和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帕米萨诺曾这样评价郭士纳:“他带给IBM这样的理念:不要太沉迷于技术。”

    

按照《纽约时报》年鉴中在总结郭士纳重新“唤醒”IBM的过程时所描述的那样,郭士纳在当时推行了三项具体的举措:一是建立了新的服务部门,这也就是现在为IBM贡献了超过50%营收的IBM**服务部,用于推销IBM大量的硬件、软件、咨询和维护服务;二是全面拥抱“开放系统”和标准协议,这给了IBM的软件以极大的拓展空间;三是在1995年决定拥抱互联网,将IBM融入“网络计算”。现在看来,IBM软件部门在1995年作为一个*立的商务部门成立,不能不说是郭士纳深谋远虑的绝妙部署。

    

“对于IBM而言,软件只是基于硬件的产品的一部分。IBM虽然有很多软件,但从未将其视为一个*立的业务。相反,它们被埋没在IBM的硬件中,或作为附带功能销售。更糟糕的是,这些软件都仅在IBM自己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美国人Michael Cusumano所著的《软件业的生存之道》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郭士纳当年的苦恼,“IBM拥有4000个软件产品,每个都有不同的名字,由**的30多个实验室开发。对于如何运作软件公司,IBM当时没有一个成型的管理系统,也没有确定的模式,并且没有将软件作为*立产品进行销售的经验。”

    

这些困扰郭士纳的问题,从1994年末约翰・托马森出任IBM软件业务负责人开始,逐渐得以一一解决。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托马森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整合,将IBM原来的60多种软件品牌集中合并为6种,将**30多个开发实验室削减为8个,开始把IBM几乎全部的资源都投入到互联网中间件和开放系统中,并雇佣了大批软件销售人员。与此同时,郭士纳下决心终止了OS/2的开发,承认与微软在PC平台上的竞争失败。“其实现在想想,输得很没道理。从技术上说,32位平台,很领先,而当时的Windows还是16位的。”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IBM大中华区软件集体产品业务及市场营销总经理胡世忠感慨道,“也许是微软更懂得市场运作和营销。”

    

时至今日,IBM软件部门的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变成了IBM*富活力和发展潜质的部分。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及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宋家瑜不无骄傲地说道:“软件已经是我们的灵魂和神经,不再是硬件的附属。”对于IBM而言,其软件十年的历程也是彻底改变其经营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十年,软件在IBM的手中已经变成了衔接硬件和服务的核心环节,甚至“变成了服务的武器”。

    

根据IBM在今年7月18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软件收入为38亿美元,少于硬件的56亿美元,更是绝难和服务的120亿美元相比,但软件的收入增长却达到了10%,增速甚至超过了IGS部门6%的数字。也就在这份财报发布**之后,IBM宣布了对其IGS部门的重组计划,原任IBM**副总裁兼**服务部执行总裁约翰・乔伊斯离开了IBM。

    

按照IBM的部署,一个由Rometty、Daniels和Moffat等三位新晋升的**副总裁组成的领导小组,将共同负责IGS的运营,并直接向帕米萨诺汇报。同时,IBM还把IGS改组成更加明确的两大部分业务,“IT服务”业务和包含了商务咨询、战略及资产管理等服务的“商业价值”业务。

    

  
    文章“商业机器 IBM**发展之路探索”                           
                                                                                                                                                    
          

1、凡本网注明“世界经理人”或者“牛津管理评论”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世界经理人”或者“牛津管理评论”,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注明“来源:xxx”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始出处单位及原作者所有,本网不承担此稿侵权责任。         
          3、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4、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5、联系我们:contact@icxo.com;投稿邮箱:article@icxo.com,欢迎赐稿。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