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关注者

2011-08-02来源 : 互联网

十字路口的关注者

胡芳/文

在交叉学科的研究道路上,**创新精神的陈方若*树一帜。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陈方若都不大像个传统意义上的学者:办公室里总是放着旅行箱,手中一个iPad随时能够提供*新信息,如果单纯从外貌看,他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生。然而,这位年仅45岁的学者却有着一份“金光闪闪”的履历表:16岁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顺利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转入**的沃顿商学院攻读博士,1992年毕业后一举进入另一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如今,这位年仅45岁的学者已经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这几乎是美国大学中*受尊敬的头衔。

不过至今,谦逊地谈起当年进入哥大的经历,陈方若仍然觉得自己有几分运气:“那时候美国经济萧条,工作非常难找。我在哥大排第二,后来****的人去了麻省理工学院。”而自从进入哥大开始,陈方若的学术研究便如鱼得水。

在其刚刚开始进行博士论文的研究时,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陈方若开始尝试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在市场营销学和运营管理的交叉领域。而当时这个课题是很新的,后来在一些老师的怀疑声中暂时被放弃了。陈方若的论文《随机需求多级库存管理》解决了一些供应链管理中的基础理论问题,为日后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不过在陈方若看来,对于供应链管理这样一门同企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一定要把研究与实际相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陈方若在过去的几年中开始更多实地走访中国企业,而飞速发展的中国企业也给他很多惊喜:“我希望今后能够写一本书,来总结一下这方面的经验,或者是讲中国企业**化的经历,可能会得到一些比较有用的东西。”

即将返回美国之前,陈方若教授同《长江》分享了其关于中国企业以及供应链管理这一学科的思考,以及他*近进行的**研究。

《长江》:近两年里,中国企业面对的**环境产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原材料和工资的上涨、经济危机的蔓延,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这些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陈方若:*先,中国肯定是世界的制造大国,这一点改变不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后,很多企业开始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但是越南的问题也非常多,虽然它的薪酬现在比中国低,但是也会很快上涨。而且越南的劳动力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可能很快就饱和了。而中国是一个大国,现在可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但是在内地,比如像富士康转移到的安徽、河南等地,这里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有非常大的优势。

其次就是效率方面的提升。其实以前有过一个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左右,这10年中间,其实我们不能只看劳动力成本的多少,还要看效率——也就是说可能需要支付更多的*,但是产出增加很多,甚至单位工资的产出效率更高。所以在那个10年内,虽然工资上涨了,可效率也上升了。

所以,中国的竞争力并没有下降。效率的提高来自很多方面,一方面是管理更有效了,另一方面,虽然人力成本高了,但机器开始**,很多企业现在正用机器来替代一些劳力。中国这么大,现在又在向西部发展。种种因素加起来,中国制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起主导作用的。

《长江》:能否谈谈您走访企业的感性认识,对中国的企业家有什么个人观察?您认为中国企业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条件才能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方若:在中国我还没有看过很大的企业,但印象深刻的仍然有很多。比如我在上海去过一家设备零件制造厂,他们*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可以用比较低端的设备,创造出非常高质量的产品。这家企业投资了很多非常先进的数控机床,但是他们也有一些落后的车床。可就是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设备的控制,产品的精确度也能够非常高。除了这些创新外,员工管理上也有创新。现在,这家企业已经成为很多美国大型公司的供应商,他们的产品质量已经超出了很多美国同行。

中国企业的特色是经营很灵活。比如说国外的一些企业,特别像德国企业,非常严谨,有时候甚至有点死板了。通常情况下,德国企业很关注的是流程,以及流程之中使用什么样的设备,他们会通过流程和设备来判断产品的好坏。但是其实有些中国企业完全可以用并不高级的设备造出质量好的产品来。艰难的环境往往能够造就英雄,就像二战后的日本一样,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一些企业脱颖而出,提出了很多管理的创新。中国企业在一开始资金积累不是很够的时候,要跟世界上的顶级企业竞争,当然会有很多创新的技术和管理思想。

《长江》:在这种情况下,您觉得中国接下来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会是什么?

陈方若:现在,国家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就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我们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机遇,哪些挑战?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的话题,从制造业到服务业转型,它们之间等于是风险的一种整合。

对于企业来说,不应该为了转型而转型,现在大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近苏州发改委在思考怎么让苏州工业园区转型,这个园区是在国内做得非常好的一家,苏州市的进出口占全国的1/10。其实我的观点是,应该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转型应该是一个结果,是企业在寻求它的战略和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当中,思考以什么方式进行,才会*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能会进行各方面的改变,包括生产线要进行调整、渠道要进行调整、价值链要重组等。这样不断调整的结果,通常是很多企业就会慢慢地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业比重比较大的企业。

IBM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们原来是生产电脑、服务器,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他们不断发现哪里是企业能够创造*大价值的地方,然后把精力集中在新的价值产生点,在不断的调整过程当中,就会实现转型。所以,这家公司现在服务方面的收入就已经超过总收入的50%。

国家提倡转型是正确的,但从企业角度来讲,还是应该关注怎么样能够创造*大的价值。有一些核心竞争力,比如中国在制造方面的优势是绝对不能丢的。如果到处都是餐馆、酒店等服务业,那么这种转型从一个国家战略长远来说并不是好事。在美国,有一些原来被外包的制造业现在又慢慢回来了。

《长江》:随着经济环境的不同,有关库存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陈方若:供应链管理*起始的发展,就是因为企业一直在寻找价值创造的机会——如果企业家的注意力只是停留在自己企业内部的话,他创造价值的机会就非常有限。如果把视野扩张到自己企业之外,看到上游和下游的企业,他对价值创造的机会的认识就完全不一样了。有的时候企业家们觉得在自己企业当中看起来是非常合理的东西,如果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就不是那样了,这样企业家就会产生改善的想法。所以这是**步,也就是说*先是视野的扩张。这个转变大概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

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家有了视野的扩张以后怎么做事,怎样协调利益的冲突,能够把蛋糕做大,做到大家的共赢。当时是通过比较创新的合同设计,把供应链当中不同企业的利益连接在一起。这差不多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研究的理论里有很多供应链层面的概念,各利益方在博弈,但是要把博弈的游戏规则建立起来。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另一个趋势就是信息共享。一开始的时候,互联网还很少应用,一般都是企业对企业建立一个EDI进行直接的数据交换。后来互联网技术成熟后,就有了很多新的信息共享平台。所以在供应链管理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怎样利用这么多信息以及怎样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这个时候有很多企业开始上SAP系统管理的软件),引入企业管理的ERP系统。一方面是把企业的信息整合,另外一方面还要做优化。但是,现在很多管理软件还是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真正的分析决策还是比较少。

《长江》:您认为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方向会有什么新特点,原因何在?

陈方若:信息化趋势更加明显,我想这应该是大势所趋。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可能使得整个供应链能够触及的地方更广。原来根本没有的信息,企业不需要管,现在有了更多、也更实时的信息,那么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来进行决策分析。这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当然,在决策分析的理论上可能需要突破的地方不是太多,我认为更多是在操作层面。

《长江》:接下来,您希望自己的研究工作重点是什么?

陈方若:我希望能够做一些规模更大、影响力也更广的东西。我*近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长江商学院高峰论坛上主持了一个关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的圆桌论坛。中国每个星期都有关于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的新闻。我在纽约生活,的确,现在美国的环境比较好,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污染很严重,纽约曼哈顿边上的哈德孙河从那时一直治理到现在。

中国现在有很多地下水的污染,很难治理,治理的代价非常高。所以企业跟社会种种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相互影响。当然这个话题跟我研究供应链就不能完全割裂开。其实你如果关注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的话,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相关性很强。比如你看沃尔玛销售的产品,他们在整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当中对环境有多大的影响?其实沃尔玛能够起的作用只是10%,其余90%都是取决于供应商。如果真正对低碳经济和环保非常重视的话,那么一定要把整个供应链做好。所以环境问题和供应链研究是非常相关的,而且我觉得对中国特别重要。

*近,我**次去了桂林,广西现在工业不是很发达,环境还很好。在地方政府规划的时候,这是应该考虑的很重要的一点。其他地方污染都这么严重了,如果能够保住这块宝地的话,今后的竞争力一定会很强。区域政府在规划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种核心竞争力,不该盲目地跟着别的省份那样做。

在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150年前到处都是农田或是草地,那个时候的设计者就想要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划出这么一大块地方,这是很有远见的。中国如此多样的地域文化,有很多可以学的地方。

《长江》:经济管理之外,哪一个学科的知识对于您的学术研究*有助益? 请您推荐几本值得阅读的书。

陈方若:我对历史很感兴趣,中国历史真是博大精深,哲学的东西我也喜欢。其实经济方面,有一本哈佛历史学家写的书《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如果说企业战略方面的话,有一本伦敦商学院的教授写的《The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这也是企业成功的基础,我自己从这里面的收益也很多。如果是非专业方面的,我去年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他们出了几本书,当然都是用国宝级的东西编的,叫《国粹菁华》,也是非常好的。哲学、宗教类我也很感兴趣,比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比如道教方面的《中国道教历史》,等等。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