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是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铁路、沟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内设景观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居民区。
广东省借鉴发达国家绿道网建设的成功经验,今年3月启动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并规划一年基本建成2254公里绿道,串联起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
左边是花草,右边是绿树,头顶是树荫,中间仅1米多宽的平窄小道,绵延在广东省珠海市情侣路的山海之间。“散散步,骑骑车,哼哼歌,爬爬坡……”趁着周末,沿小道往来穿行,尽享满目绿色、清新空气、扑面海风,扫去一周的疲惫。
自今年3月“珠三角绿道网”开建以来,这种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绿道,已遍布整个珠三角。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房庆方介绍,珠三角将建成6条**绿道,全长约2000公里;加上各市4条联络线、22条支线,总长2254公里,覆盖4410平方公里绿道控制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把公园、绿地和乡村串起来
城乡居民多了条休闲“道”
广东省*早尝试建设绿道的地区,是增城市。2007年底,时任市委书记朱泽君出国考察时看到这种新鲜事物,觉得它“不劳力、容易建、花*不多,却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宜居城乡的好办法”。回来后立即修了一条从市区到北部白水寨风景区、50公里长的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并对道旁进行环境整*和绿化。
这条“搞搞看”的绿道一经建成,便迎来如织的游人,得到市民交口称赞。初尝甜头后,自2008年起,增城沿城乡主干道陆续建设了100公里的自行车休闲绿道和20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沿增江河建设50公里的“水上绿道”,成为全省绿道建设的***。“从2010年起,我们力争在两年内建设500公里绿道,串起主要的市区生态公园、城郊绿地和特色乡村,让城乡人民共享绿道生态民生。”增城市规划局局长邓毛颖信心十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居民,对绿色的需求日益高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广佛之间、深莞之间已无大面积绿带,即便是城郊地区,农民也难以享受到门前绿色。
一位在珠海大学城读书的冯姓大学生说:“我家门口荔枝园的烂泥地里修了一条红地砖砌成的绿道,一直通到城区,成了乡亲们的主要休闲方式。我父母干完**农活后,经常去走走。”
绿道建设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蔡云楠调研发现:修建绿道无须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迤逦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保持了沿线风景区、水利设施、道路的基本格局,并充分尊重原生态、当地居民及民俗。
连接孤立的区域绿地
周边城市多了条生态“道”
据**测算,按照现有的规划和城市扩张速度,至2020年,珠三角地区各市合计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达12510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土地面积的30%,工业用地比例也将超过25%的警戒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和保护,珠三角的生态廊道将**消失。
在区域绿地规划研究过程中,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道办调研人员发现,构成区域绿地的两大要素――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保护和管理的境况大相径庭。由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组成的“生态斑块”,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制度相对健全,已经实施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但是联系这些“生态斑块”的“生态廊道”大多没有管理主体,遭到比较严重的蚕食,普遍存在“生态廊道”不连续、“生态斑块”被孤立的问题,区域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绿道这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可发挥如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为植物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空间等生态功能。目前,已建成的绿道在这些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增城市通过绿道网建设及河涌整*使流域整体水质状况明显好转,上游等部分**整*地段的水质已经达到二类。
随着绿道建设的推进,一张生态网络正逐渐覆盖珠三角城乡。截至今年7月底,**绿道沿线累计新增绿化1043公里,其中,广州、惠州、东莞市分别新增绿化442公里、196公里和155公里。“结构性生态廊道保护体系的缺失,正在得到弥补。”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马向明称,严格保护、串联成网的绿道成为珠三角地区完整的、连续的、可亲近的生态廊道以及城市内部“风道”,有效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
荒野僻地成了旅游胜地
沿线农民多了条致富“道”
其实,绿道还是一项经济工程。各地在铺好“道”,建好“绿”的同时,还结合本地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内涵在沿线配套建设了驿站、景观及游憩小品、停车场、交通换乘、标识系统等设施。功能完善的绿道,将山林、果园、河滩等荒野僻地都变成了旅游胜地,“绿道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周边短途旅游及周末出游的重要方式;游客要吃、要喝、要休息,推动绿色产业风生水起,沿线农民又多了条增收致富之道。
增城绿道开通后,荔城街居民张永荣承包了沿途两个驿站。一个约20平方米的小卖部,不仅有饮料食品和成套的五金工具、自行车配件,门前的凉棚下,十几辆一式的自行车整齐排列。租车,修车,卖水果、食品……张永荣一个月的纯收入约有七八千元。据不**统计,像这样的驿站,珠三角已建成55个。
增城荔城街莲塘村原是个800多人的贫困村,绿道通村后一下子涌出10多间农家乐,人均年收入增长了1000多元。村民邱阿婆家在绿道边上,开了间农家饭店,主营各色原汁原味的绿色农家菜,“平均每天都有一到两围台的客人。我年初养的20多只鸡已经全吃光了,我又捉了30多只。”邱阿婆兴奋地说。
增城市市长叶牛平说,该市每月都有3万左右的城市居民到绿道周边农村体验“农家乐”,为沿线居民带来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安联防等直接就业岗位1000个,带来农家乐等间接就业岗位3000个。绿道建成后的2009年,全市旅游收入达5亿元,同比增长128%;沿线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和价格同时上涨,收购方式也由以往农民到集市兜售变成了居家摆卖。在其带动下,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81元,增长17.18%,绿道沿线的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集体经济快53.6%。
据了解,整个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将拉动约85亿元的直接投资;每年还可带动约440亿元的社会消费。此外,“绿道网建设大大改善了珠三角地区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使土地增值,直接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间接带动和影响房地产业、文化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这样评价。
绿道的由来
19世纪末的伦敦,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环境十分糟糕,是**闻名的“雾都”。伦敦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关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提出了“城市―乡村”结合的“花园城市”模式,“把一切*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根据霍华德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伦敦大规模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路,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外正在大规模建设的“绿道”。目前,美国是绿道建设经验*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为沿线15个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