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转型不缺“政治意愿”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中国**的一大进步在于意识到,在**谈判的场合下,一定要联络更多的影响力和声音,今年在坎昆,我们的行动是统一的。”接受记者专访时,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刚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与非**组织代表的交流会上赶回。

解振华作为坎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能在出征前密集接触社会各界,让早年曾是“解主任手下的兵”的吴昌华觉得“不容易”:“解主任还遗憾没时间见到企业和地方**代表。”

好在遗憾能在坎昆弥补,他们能在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日”边会上相聚。12月7日,来自中国的NGO、企业基金会和地方**将联合展示采自广州、杭州等5市的“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纪录片。“中国日”向各国企业和**发出的1500多份邀请函也纷纷有了回音,***环境规划署代表、纽约和伦敦市**官员等届时也有望齐聚一堂,来谈谈“中国的事儿”。

“在过去的**交往和谈判中,中国被世界误解得太深。”吴昌华向中新社记者谈起举办“中国日”的初衷:“不是去唱颂歌,而是以坦诚的心态去交流,谈我们的进展、挑战和障碍,让人了解、理解才会觉得可信。”

“**‘十二五规划’之下,地方纷纷开始**‘低碳规划’,中国已经不缺‘**意愿’,相比众多国家,这是中国非常有优势的一点”,吴昌华说。从城市入手跟踪中国低碳发展的她,见证了地方一级**近几年来开始思考低碳,探索低碳的努力。

让吴昌华特别自豪的是,“五省八市低碳试点”之一的广东省,上上下下的地方官员,很多都是她的“学生”。在城市领导力培训课上,“经常是几百人的地方官,整整一下午来听讲”。

地方官们特别想知道“**上都在干嘛”?吴昌华为此研究了全球9个低碳城市样本,她发现,虽然低碳模式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城市本身有共同的语言,比如城市规划、建筑、交通的问题,在政策工具和方法论上“可比”的地方很多,但“不可比”的是产业模式。

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没有好的经验借鉴,必须自己去探索。吴昌华指出,“执行力弱”是目前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的缺口所在。“基础设施、技术、资本、产业链嫁接、能力建设和应对**市场需求……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要努力的东西。”

她给城市决策者的几条建议是:第一,通过政策激励,让企业认可低碳,带动新技术发展;第二,公共财政最有效地撬动资本投入,吸引私营资本投入;第三,给居民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引导生活习惯转变;第四,加强城市间、区域间、**与企业间、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间的交流。

在她看来,任何一个城市,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都需要**、企业、社会三方要“织起一张结实的网”来支撑。如果把“生态之网”织好,中国将能够以自身的立场和实践为基础,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