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的历史欠账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 韩 俊 金三林 王 宾

促进农村消费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农村消费历史欠账过多,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还的时刻了。

农村消费率长期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保持着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1978年的1092.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3913.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7%左右;剔除农村人口变动的影响,1978?2007年农村人均消费实际增长5.9%左右。这样的增速分别低于全国居民消费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也低于城市居民消费平均增速5.4个百分点。

消费增速的长期落后,必然使得农村居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及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1984年以前的几年间,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基本稳定在62%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0.3%上升到32.3%。但1984年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农村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重已下降到25.6%,比1983年下降了36.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下降到9.1%,比1983年下降了23.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农村消费的落后状况,直接拉低了我国消费率逐渐下降。2007年,我国消费率比1981年下降了18.3个百分点。这其中,农村居民消费贡献了-22.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25.3%。农村居民消费可以说“居功至伟”!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不断下降。

1978?2007年,农村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13.4%,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这中间也有过周期性波动,贡献度*高曾达到1981年的48.5%,*低也曾达到1989年的-5.9%。进入新世纪以后就基本在低位徘徊,*近四年的平均值为3.7%。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消费拉动GDP增长超过3个百分点的共有3年,全部在1985年以前;超过1个百分点的共有14年,全部集中在1996年以前,1997年以后所有年份均未超过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各阶段平均贡献度是逐步下降的。

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相对下降的主要因素

必须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行,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减少,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79年的81.6%下降到2007年的55.6%,这自然就会拉低农村消费占全国消费的比重。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农村人均消费占全国人均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从1979年的36.2%下降到2007年的15.2%。根据我们的推算,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对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贡献大概为30%;而农村人均消费占全国人均GDP的比重,对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的贡献大概为70%。

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消费比重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相对下降,其次是农村人口的相对减少。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决定居民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居民收入水平,另一个是居民消费倾向,其他因素都是通过这两个因素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导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这两个方面。

*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相对水平不断下降。从历史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也是农村消费增长较快的时期。1978?1984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6.5%;1985?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年均增长4.9%;1989?1991年,年均增长只有1.9%;1992?1996年增长加快,年均增长5.6%;1997?2000年,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年均增长3.7%。进入新世纪以来,受粮食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各项支农补贴持续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农民收入增长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速度,直接带动了农村消费的较快增长。

从城乡对比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曾缩小到1985年的1.86:1,2000年扩大到2.79:1,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3.33:1。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相对水平不断下降是农村消费贡献下降的*主要原因。

其二是农民消费倾向的下降。良好的公共服务和消费环境可以降低消费成本,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但由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监管严重缺失,使得农民的社会性负担增加,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恶劣,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改革开放初期为0.87,1989年达到0.89,此后逐步下降,2003年为0.74。此后,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农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回升,2007年达到0.78。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动类似,1990?2003年平均为0.71,2004?2007年上升到0.87。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前几次扩大内需对农村的投入较少,这也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贡献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将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使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继续扩大,目前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先,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失修现象严重,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差。

其次,农民生活条件落后。农村饮水问题突出,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农民行路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道路建设的质量还很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全国仍有2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相当一部分农村仍未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再次,目前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社会**等社会事业方面还存在过大的城乡差距,农民无力承担商业性的消费项目,而财政在这些方面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刺激消费需求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

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

农村消费比重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同时也说明农村消费增长具有*大潜力。但如何发挥好这种潜力,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验看,农民向城市流动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民消费比重还会继续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难以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扩大农村消费主要方向有三个:

一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尤其是非农收入。

二是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让农民变成市民,让农村消费变成城市消费。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约1.32亿人,若假定其中的20%变成市民,其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以2007年消费水平计算,当年居民消费总额和GDP将增加2268亿元,经济增长率能提高近1个百分点。

三是增加农村公**品供给,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的消费倾向。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切实把“三农”作为投入**,把与“三农”有关的项目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财政预算内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本轮扩大内需应以农村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既能在短期内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的增长,又能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