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心系灾区 情倾重建

――财政部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夏祖军 韩馨仪

转眼间,“5・12”汶川地震已经一周年了。在经历了一场气吞山河的紧急大救援后,如火如荼的灾后恢复重建又在紧张有序地加速推进。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坚定地宣布,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财政部党组迅速谋划、紧急部署,负责牵头这项工作的经建司会同部内有关司局积极行动,狠抓落实。

又是几个不眠之夜,为赶在今年“五一”前,将一笔334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拨到灾区,他们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就连双休日也基本上是在办公室度过。

这笔资金是拨付给四川、甘肃、陕西三省51个重灾县的,主要用于灾后住房建设,学校、医院修建等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涉及7000多个项目。早一天将资金拨下去,重建项目就能早一天启动,灾区人民就能早一天过上正常生活。

他们深知,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难,落实项目、拨付资金、启动重建更难。为了不影响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建司的同志们全身心投入到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落实中来。他们提前与三省沟通、协调,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拨付任务。

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既有预算、国库等部内有关司局,还有三省财政系统的同志。近千人的紧张忙碌,保证了这笔资金的及时拨付。事后看到打印出来的相关资料,摞起来有一人多高。7000多个项目的落地,表明灾后恢复重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只是一个近距离的缩影。

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在财政部像经建司这样忘我工作的同志数不胜数。从财政部领导到各个司局的同志,多次深入灾区调研,为恢复重建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从应急抢险到谋划恢复重建政策,从统筹重建资金安排到加快拨付资金,从创新救灾机制到严格监管,财政人主动放弃节假日、双休日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加班加点已成常态。大灾面前,财政人用他们的坚强、智慧和创新精神,诠释了对灾区人民的大爱。正如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所说,绝不因财政资金供给影响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

让我们再一次把镜头拉回重建的序幕。

精心谋划灾后恢复重建政策

灾后恢复重建,重在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机制设计和资金落实。

这场震级为8.0的特大地震,造成了历史空前的损失和灾难,遭到破坏而倒塌和损坏的房屋数量相当大。仅四川省倒塌和损坏的房屋就400多万间,部分城镇几乎是被夷为平地;甘肃省倒塌和损坏的房屋有40多万间;陕西省也有倒塌和损坏房屋30万间。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万亿元。

救治如此大的灾难,国内史无前例,世界也无此先例。面对疮痍满目、废墟遍野的惨状,家园如何重建?资金从何而来?中央在思考,灾区在期盼,世界在关注。

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和恢复重建的需要,谢旭人部长经过慎重思考,提出有必要制定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统一政策,这是我国第一次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整体政策。6月13日,国务院明确由财政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拟定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要求6月18日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这就意味着,财政部要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牵头拟定一份统筹灾后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考验财政部门战斗力和意志的攻坚战。

6月13日,接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经建司和办公厅紧急请综合司、税政司、预算司、国防司、农业司、社保司、企业司、金融司等相关司局对起草文件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进行初步讨论,并请他们商有关部门提出拟出台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

6月14日,经过对十多个部委和财政部有关司局提出的厚达上百页、数百条政策措施的逐条梳理、汇总,形成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初稿;晚上20:00,财政部领导召集相关司局对《意见》进行了反复讨论。

6月15日,根据所提修改意见,财政部对《意见》进行了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送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征求意见;下午15:00,财政部领导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国家发改委等14个部门意见。晚上22:00,廖晓军副部长从四川赶回,立即到办公室听取了经建司的详细汇报,并要求再次对《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完善。

6月16日,经过连夜工作,早上8:00,《意见》代拟稿上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主持会议,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对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又进行了认真研究、协调。

6月18日,国务院第13次常务会议听取了廖晓军副部长对《意见》的汇报并原则通过《意见》送审稿。

6月23日,下午15:00,按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由谢旭人部长主持会议,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听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意见和建议。18:00会议结束后,谢旭人部长紧接着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领导对地方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要求经建司商有关部门再进一步完善充实,形成了报送国务院的《意见》代拟稿。

6月29日,经过数个日夜和不计其数的多遍修改、广泛听取并充分吸纳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建议后,这个千锤百炼的《意见》最终以国发21号文件印发出台。

这份长达9000多字的《意见》,凝聚了财政人的智慧和心血。财政部领导抓住一切机会深入调研,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沟通协调,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指导有关司局准备相关政策措施;有关司局精诚团结、携手作战,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为《意见》的及时出台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和有力的保障。

“这场抗震救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升华。我们不仅仅将抗震救灾后方保障当成本职工作,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责任,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经济建设司能源处吴海军处长的话道出了全体财政人的心声。

“在《意见》设计过程中,依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我们明确了几项原则。”经建司负责人回顾说。一是注重政策措施的条理性。《意见》提出的九类政策措施大体是按部门或大类划分的,每类政策措施又基本上是按受益对象和作用领域来区分的,并按受益对象和作用领域来确定具体支持政策,这样相对清晰,既明确了实施主体和部门责任,又便于有关方面了解和运用政策。二是注重政策措施的全面性。政策措施的支持领域,既覆盖城乡居民倒塌毁损民房恢复重建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也包括工农业生产恢复和重建等需要重建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全面支持恢复重建的政策目的和导向。三是注重政策措施的协调性。既注重各类政策的统筹协调,如财政、税收、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金融、产业、土地和矿产资源、就业、粮食等政策的相互衔接和有机配合;又注重各类资金的统筹协调,在通过设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统筹使用中央财政各项投入的同时,还注意统筹考虑和引导好受灾地区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对口支援、国内银行贷款以及国际组织贷款等各类资金。此外,还注重政策措施的特殊性以及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意见》提出了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了包括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就业援助和社会保险政策以及粮食政策等九项扶持政策措施。其扶持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意见》发布后,社会各方面反响较好,不少国外媒体认为中国政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力度之大、出台速度之快,在国内外救灾史上都是少见的;灾区人民纷纷称赞这是一项好政策,让他们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让他们感到未来生活有了好盼头。

统筹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资金

灾后恢复重建,到底需要多少资金,资金怎么安排,在地震刚刚发生后谁也说不清。这其中涉及灾害损失的核定、重建标准的确定、财政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能否尽快解决这个难题,直接关系灾后重建的进程和效果,关系千万灾区人民的切身利益。

地震发生当天,财政部在开展应急抢险工作的同时,就着手研究灾后恢复重建问题。第一时间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的谢旭人部长,当晚紧急发回前线指示,要求经建司牵头负责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制定问题。

面对建国以来涉及范围最广、任务最重、内容最多、难度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5月13日凌晨,经建司牵头会同有关司局,按照谢旭人部长指示紧急行动起来。

――总结以往抗灾救灾经验。根据年初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经验,对灾后恢复重建进行了认真研究、详细分工,积极与受灾省份财政厅联系,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受灾情况,参加基础设施保障组、部里抗震救灾应急协调会和其他有关部门会议,向有关部门、受灾地区了解恢复重建的初步打算和安排。

――充分掌握材料和借鉴国外经验。查阅分析了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地震灾后重建资料。认真研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社科院、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起草的上百份有关灾后恢复重建的各类报告和建议。

――详细核定灾害损失和划定灾区范围。参与灾害损失的核定和极重灾区、重灾区范围的划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地方上报的损失情况、遥感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对各类灾害损失分别进行核定,并据此划定极重灾区、重灾区的范围,从而全面了解和掌握各行业、各重灾县的灾害损失情况。

――分门别类掌握恢复重建资金需要。全面掌握总体规划和十个专项规划确定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对每一个专项规划的建设内容、投资规模、资金来源、重建性质等进行全面分析,并与相关部门、受灾地区积极沟通,把规划任务细化为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十大类恢复重建资金安排。

有了上述四个层面的工作基础,经建司会同有关司局认真研究每一类规划内容的财政支持方式、标准和规模,逐项落实资金筹措方式和来源渠道,明确分类预算控制数,并请相关部门按照预算控制数调整规划内容,实现重建任务与资金来源相对接。最终形成了《关于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安排的建议》,上报国务院领导。

为了进一步完善方案,财政部领导多次带队到四川调研,实地考察灾区各方面的重建思路和资金需求,着重了解灾后重建标准、政策可操作性、中央与地方负担方式和比例、资金筹集渠道、重建重点和范围等。据几次陪同调研的经建司负责人回忆说,调研组的足迹遍布都江堰、德阳、广元等重灾区,余震、滑坡、塌方、泥石流,都没有阻挡住他们急切的步伐,他们一路前行,查看灾情,了解重建打算。

为了进一步完善方案,财政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对部门反映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提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合理科学的安排方案。在研究城市居民住房恢复重建问题时,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几百亿资金需求,谢旭人部长提出建制镇的城镇居民已纳入农村居民补助范围,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并根据县城及其以上城市居民受灾情况,反复测算确定了150亿元的预算控制数,被国务院领导采纳。现在看来,这项决策非常符合实际情况。

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财政部在制定方案时遵循了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灾后恢复重建是有限目标,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基本达到灾前生活水平。第二、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各级政府的领导组织下,开展生产生活自救。第三、坚持勤俭节约,在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即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注重经济、适用。第四、本着积极稳妥原则,安排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既要考虑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又要考虑中央财政承受能力,尤其是明后两年中央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

经过多次论证修改,财政部上报的《关于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安排和分省包干方案》在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上审议通过。包干方案浸透了财政人的智慧和心血。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方案,财政部领导亲自参与灾害损失确定和极重灾区与重灾区范围划定;亲自参与、指导方案设计,资金盘子和重建标准确定。从最初提出2008年安排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到三年安排3000亿元资金规模;从倒塌农房恢复重建每户补助1万元,到城镇居民每户补助2.5万元;从最早确定安排400亿元农房重建资金,到10大类、数十个行业重建资金安排,每一个数字的后面都体现了财政人对工作的严谨和细致,体现了从灾情核定到重建标准的制定、重建规划对接,到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中央财政资金筹措等一系列复杂过程。那一页页草稿上反复测算、论证的笔迹,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据,真实记录了财政人心系灾区、甘于奉献的抗震救灾精神。

根据包干方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所需资金以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安排为主,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车购税专项收入、中央彩票公益金、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灾后重建的资金也列入基金,三年共计安排资金3000亿元。其中,2008年安排740亿元,2009年安排1300亿元,2010年安排960亿元。

除中央财政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外,为了保证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的完成,形成各类资金组合,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财政部经过反复测算和平衡,初步考虑以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安排3000亿元为主导,统筹安排地方财政资金、社会捐赠、对口支援、各类贷款等市场运作资金、居民企事业单位自筹等共计1万亿元的筹资方案,与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包干方案一并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1万亿元灾后重建资金规模,相当于去年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这么大规模的资金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在建国以来从未有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关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创新机制 科学救灾

共计1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这在我国救灾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救灾史上也属罕见。要统筹用好这么大一笔资金,发挥出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益,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是难以做到的。财政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聪明才智,立足机制创新,实现科学救灾。

――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地震发生后,灾区省份担心能否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有的部门和地方则担心现有的资金安排会否受到冲击,有的专家建议把现有的一些专项资金调剂用于救灾资金需要。为了解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问题,谢旭人部长在第一时间提出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这是财政部第一次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应急救灾的同时建立重建资金。财政部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采纳,并最终写入《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确立三年安排3000亿元,同时统筹使用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等共计1万亿元资金。随后,财政部专门设立预算科目,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导、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探索了一条新型的救灾方式。既保证了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又不影响正常预算执行,不影响财政支持其他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极大地增强了受灾地区和群众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建立包干机制。中央财政建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消息对外公布后,不少受灾地方纷纷打电话询问如何报项目、申请资金,其中也出现了把重建精力转移到“跑部钱进”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财政部早在研究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时,就着手研究资金分配方式,在对现有批项目、分资金的利弊得失、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特点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采取“总量包干和分类控制”的包干办法,将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指标分到城乡住房、公共服务等十个大类,下达三个受灾省和有关部门,受灾省又采取包干等办法下达到51个重灾县,将资金安排的自主权下放到受灾地区,由地方根据规划任务、当地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等因素安排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物资都用在灾区建设最急需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受灾地区和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广元市市长马华深有感触地说:“财政部太了解基层情况,压根没想到财政部设计出这一个新机制,把上百亿资金的自主权交给地方,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实行包干下放财权之后的实际情况看,包干制既明确了地方灾后恢复重建的主体责任,又把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积极性释放出来,许多问题都基本上能够在一线解决,地方不用“跑部”、“跑省”,可以集中全部精力搞重建,使资金真正安排到急需的地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统筹机制。在中央财政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外,还有其他渠道的资金用于灾后重建。为了形成资金合力,财政部提出统筹安排各类重建资金。一个以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为主导,统筹安排和引导好地方财政、对口支援、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等各类重建资金的统筹机制建立了。

统筹机制注重形成资金的整体合力,强调由受灾省份统筹安排各类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这就较好地实现了资金与重建规划的衔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统筹各类资金的作用,改变过去“五龙治水”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融资机制。地震给灾区带来巨创,重建家园需要大量资金,仅靠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经过多次研究论证,财政部提出了创新融资机制的思路。

其要点是: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以及社会捐赠资金,重点是保城乡居民倒塌毁损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对工商企业等恢复生产和重建,关键是要创新融资机制,除了财政贴息外,可以采取设立担保基金等方式,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引导银行信贷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同时提出,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的资金优先向灾区倾斜;鼓励地方从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产业重建包干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作担保;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支持,国际司、金融司积极组织协调,利用世行、亚行等共计15亿美元的由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优惠紧急贷款和3亿美元外国政府贷款,已经全部签署协议,并进入实施阶段。

今年,针对灾后恢复重建出现的农村贫困户贷款难等新问题,财政部鼓励受灾省统筹安排一部分中央农房重建补助的结余资金和可以调剂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特殊党费和社会捐赠等资金,建立专项担保基金,对金融机构向农村贫困户发放的住房重建贷款提供担保。同时,还在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分配上向四川、陕西、甘肃适当倾斜。其中:四川为18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陕西、甘肃也分别发行63亿元和65亿元。

融资机制的建立,有效调动了大量银行信贷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灾后恢复重建,有力保证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开展。

――打造阳光监督机制。一分钱救灾资金用不好,都会在国内外造成不好影响。为了给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财政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贺邦靖多次带领监督检查局等单位深入灾区,研究解决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在筹集、拨付、管理、使用、分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监管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为确保抗震救灾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财政部积极打造阳光监督机制,将每一笔资金都向社会公布,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安排、预算下达、资金拨付等各方面信息及时发布,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同时,完善规章制度,及时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预算管理办法》、《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地方包干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贷款中央财政贴息管理办法》等,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将包干办法和执行决算结合起来,建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台账,要求地方一月报一次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全面掌握各类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安排、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展等情况。还不断完善资金申请方式,要求地方先将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包干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再按程序申请资金,不仅有利于督促地方加快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还有利于地方以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好各类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严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拨付关,根据规划任务、年度资金预算安排、建设标准等安排下达资金,并要求各地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依据项目建设进度、合同、预算安排等拨款。

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横向上,配合监察部等四部委对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纵向上,联合受灾地区财政部门和财政部驻地方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进行资金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打造资金拨付“高速通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修建毁损的农房,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保持进入灾区的道路通畅,让灾区人民的生活尽快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需要建立一条资金拨付的“高速通道”。

这是一条没有过的“高速通道”。为了搭建这条“高速通道”,上至财政部,下到基层财政所,上千名财政人打乱了正常的工作节奏,牺牲了无数个节假日和双休日,有的还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一切跟着恢复重建工作走。常常是刚刚拨付完一笔资金,又接着忙于下一笔资金的落实,做到了哪里有资金需要,“高速通道”就通向哪里。

陈龙玉是四川省青川县财政局投资管理股的股长,地震中他失去了妻子。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正在财政局临时办公场所接受工作任务,投入到紧张的抢险救急工作中。在安葬妻子时,他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失声痛哭。但灾情让他来不及悲痛。地震造成了市与县、县与乡镇银行支付系统的瘫痪。钱就是物质,钱就是生命。陈龙玉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财政局背现金送钱下乡的队伍中去,他和同事们一路迎着余震的飞石,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将灾后第一批救灾资金送到全县36个财政所。为了将今年申请的6.4亿元对接到134个项目,他率领全股3个人,一直都吃住在简易活动板房的办公室里。

正是有一大批像陈龙玉这样的财政人,才保证了恢复重建资金“高速通道”的通畅。“高速通道”不仅体现在“今天出台政策,明天下拨资金”,其背后是财政人对一个个项目资金的落实过程,从项目的建立到资金的申请直至最后落实,个中辛酸苦辣,只有财政人自己知道。通过这条通道,把受灾群众最迫切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解决。它把抢险救急阶段“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资金拨付方式,变成了一项长期机制。只要灾区有需要,就保证资金跟得上,成熟一批、拨付一批,对关系灾区民生的事项还提前拨付资金。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地震初期,在用活动板房解决灾区群众暂时的安置问题后,永久性住房就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最牵挂的问题。通过资金拨付“高速通道”,财政部在震后一个月,就按照每户1万元的补贴标准,将倒损农房重建住房补助资金300亿元下拨到四川、甘肃、陕西、云南、重庆等受灾省份。加上地方政府安排的1万元,数百万受灾家庭在受灾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了近2万补助,感受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他们感慨地说,“没想到政府这么快就把钱发到我们手里。”政府的关心,极大地树立了他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心。

依托这条“高速通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1500多亿元,占全部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一半以上,并已落实到几万个重建项目上。这些资金到了老百姓手中,到了项目单位手中,进一步增强了灾区人民灾后重建、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吃了一颗“定心丸”。

下面这组数据或许是对财政人高效办公最好的注释:

截至今年4月底,中央财政已累计下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预算1542.25亿元,其中,2008年下达重建基金697.70亿元,2009年已下达844.55亿元。这些钱主要用于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等方面。尤其是与灾区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城乡住房资金已全部下达,教育已下达91.8%,医疗卫生已下达81%。这为推动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快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特别是农房、学校、医院等灾区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久违的笑意,重新写在灾区人民脸上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灾区恢复重建硕果累累,一批批永久性住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新校园、新医院相继完成,一项项科技成果被广泛使用。“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正在灾区逐步变为现实。

请看中央媒体近期深入灾区发回的一组报道:

――一年前的“5.12”特大地震,曾让四川省青川县的5万多户农房损毁。要在两年内重新恢复家园,对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建材奇缺的青川来说是个大难题。一年来,青川改变传统砖混结构的建房方式,昔日的红砖和水泥被枕木、钢件以及新型建材取代,不仅抗震能力大大提高,而且建设周期比以前要缩短三个多月。

在迅速推进农房建设的同时,青川县还把重建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房屋的背后都配有适合百姓种养殖的场地,同时统一打造房屋的建筑风格,突出“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川北民居特色,便于百姓开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增强就业增收的造血功能。按照计划,今年年底青川县的五万多受灾群众就可以全部搬进新家。

――四川省都江堰市绿地土桥小学的孩子们,近日从板房学校搬进了新修建的学校,今后这些可爱的孩子将在这里安心学习,开始他们新的生活。新学校修建得比震前还要漂亮,可容纳500多名孩子,配备了图书室、塑胶跑道,还有专门的羽毛球和篮球场。

――四川省“手牵手就业援助行动”在绵竹举行了大型招聘会,来自全国的262家企业参加,他们为灾区群众提供了12000多个就业岗位。从服装到机械电子,从业务经理到技术工人,每家企业的展台前都围满了应聘者。江苏这次一下拿出了5000多个岗位。

……

为了全面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情况,今年春节前夕,财政部经建司还专门组织力量赴四川进行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汶川映秀镇、剑阁、北川、什邝等地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

“总的感觉是,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充足保障,灾后恢复重建起步顺利、推进迅速。”经建司负责人介绍说,目前灾区城乡住房等生活设施普遍开工,重点民生工程快速启动,交通、能源、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基本恢复。

农村永久性住房普遍开工建设。各地都把农房恢复重建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除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每户各补助1万元外,地方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民解决部分贷款、引导社会捐赠和对口支援资金投入,提供房屋设计和施工等支持。截至2008年底,四川、甘肃、陕西三省240多万户严重毁损需重建的农村住房,已开工建设61%,完工入住率超过40%,一般毁损农房维修加固完工入住率达97%。新开工建设的农房不仅抗震设防标准较震前大幅提高,而且整个建设规划、房屋设计、居住环境等都比震前有了根本改善,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初具雏形。

教育、医疗卫生、福利设施等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快速启动。据不完全统计,三省约40%的教育设施已经开工,今年秋季开学前可完成所有学校重建任务;近20%的医疗卫生类项目已经完工,其中四川医疗卫生项目完工127个;三省一批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广播电视文化及文物保护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本生命线工程基本恢复。三省70%以上交通项目已经开工,15个机场及附属工程全部完工投入使用,20个铁路项目已经开工或修复。此外,三省30%以上的应急能源项目、65%的应急通信邮政项目、70%以上的应急水利重建项目已经开工或完成。

据最新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甘肃、陕西省灾后恢复重建已完成投资3600多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三分之一。

“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受灾地区的长远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张少春副部长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主动会同相关部门,按具体项目来统筹落实好各项资金,完善政策措施,加快资金拨付,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按期完成。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对“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最好纪念。为了这份难以忘怀的纪念,财政人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奉献着,以加倍的努力支持灾区重建家园,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继续书写辉煌。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