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文化啃老比经济啃老更可怕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啃老,一个**时代特色的词语。啃老族,一群被嗤之以鼻又被羡慕嫉妒群体。经济啃老,已渐突破**的禁锢,开始以“存在既是合理”为根据、以“不啃老是因为无老可啃”为论点、以令人惊羡的奢华为手段,不断冲刷着人们的普遍价值观念。如果说经济啃老可能损害啃老族*立思考的能力和生存发展的本领,那么文化啃老则极可能损害到整个时代的思想性和**力,甚至于损害到整个社会的思维能力,其危害之大、涉及面之广、影响度之深,都极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经济啃老族也许意识不到,他们轻松获得**和机会的同时,发端自微末的奋斗历程与实践经验被一揽子忽略,空中楼台似的个人成就,往往弱不禁风难堪重负。文化啃老族更加意识不到,他们不断的拿老祖宗遗留的**说事,不断的炫耀泱泱大国的千年艺术,不断寻求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归依的过程,恰恰也是不断扼杀文化**力,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

不错,今人乐于并善于自我否定。科研上,有些人确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却不愿承认贡献的杰出;学术上,有些人明明具有深厚造诣却至死不受“**之誉”;文艺上,有些人原本足以堪比先贤,却始终不敢“称家称豪”……凡此种种虽合乎“谦虚谨慎”的民族传统,却多少包含着几许对前人的迷信和对自身价值的不自信。稍微自信一点的,诸如韩寒、李敖,往往莫名其妙的被所谓的“**”狠批狂训一番。好像在这个**局面**稳定、创作条件**优越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文豪”就等同于犯罪一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这是数**前,一位才子发出的感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上个世纪一位伟人的心声;“这个时代没有**”,这是当今民众对这个时代的误解。

谦虚,过分的谦虚,不自信,盲目的不自信。仿佛如今文人皆死、名家未生。人们不断的寻找文化上的安慰,动辄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经典、上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文学,上溯到百十年前的“五四”文化,学者不断的研究古典,作家不断的书写古典,导演不断的翻拍古典,仿佛除了举起前人的古典自诩之外,我们已经完全找不到足以傲立世界的一丁点文化自信。

翻拍名著成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名著都被翻拍烂熟,而且越拍越离谱。有的翻拍版本背离原著,有的版本甚至以“裸死”来制造噱头。更要命的是,一波波翻拍浪潮,遍及大凡你我能够回忆起来的所有影片。一些影片出现四五种甚至更多种不同版本。各路导演、演员也特别愿意沉浸在对经典的重拍上。好像在当代中国就找不到可以挖掘改编制作的文学精品。

名人争夺成风。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甚至出现对西门庆之流发家地的争夺、对孙悟空和他哥哥故里的争夺!啼笑皆非的种种闹剧,是各地寻找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无奈举措,是国人文化啃老的直观体现。

笔者以为,这个时代不缺**,亦不缺经典,缺的是一种自我肯定,缺的是一种文化自信。拾古人牙慧、唯经典是从,过度拔高前人成就、过低评价今人成就,最终必将形成“当代无**、文化无自信”的困顿局面。

这些年,许多优秀诗人,写了不少唯美绝伦的诗歌,却无一能形成“洛阳纸贵”、“争相传诵”般的轰动。设若徐志摩先生生在当代,设若他的《再别康桥》发表在今天,人们也未必见得就会耳目一新、万人传抄、奉为经典。这个社会太过物质,人们不懈不愿去关心文化,以致精神流浪无所归依。这个时侯,拿古人说事、靠经典求醉,以此填塞内心的空虚文化的自卑。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许这个时候,我们真该醒悟了。我们真到了不得不培养健康国民心态、找回民众文化自信的时候了。要知道,文化啃老比经济啃老更可怕。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