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无大学生”自主招生完全不公平

2011-11-15来源 : 互联网

如今,多个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拿出名额向农村地区倾斜,这本身应该受到认可。毕竟,当下国内的教育资源配置中确实存在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尽管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但孩子们的受教育环境却是不公平的,对那些教育资源配置较为薄弱的地区进行补偿,本身就是维护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就很强调将“*小受惠者的利益*大化”,在目前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下,农村地区的考生无疑是教育的“*小受惠者”,中国人民大学想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来“担当社会责任”也未尝不可。然而,真正引发争议的,并不在于中国人民大学在政策上有多么照顾农村地区的学生,而是要求“家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个限制条件。

或许,在中国人民大学看来,能够给农村地区提供的政策倾斜并希望这些有限的名额能够使那些*需要的人受惠。于是,就人为设定了这样一个条件,但问题在于这种查“三代”的方式,能作为判断谁是*需要照顾的学生的标准吗?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享受较多教育资源的学生都是相似的,缺少教育资源的孩子们可能各有各的情况。人为去设定这条标准,显然是“挂一漏万”的做法。

另一方面,这种查“三代”的考察方式也确实是不公平的,试想,同样是寒门学习,同样学习**,仅仅因为自己家里出过大学生,就无法得到应有的制度倾斜,这对学生们来讲公平吗?毕竟,家里出过大学生又不是什么过错。

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方案恐怕有些过于一厢情愿了。这项政策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对教育不发达地区进行政策补偿上的,而不是家里有没有过大学生。所以,农村地区的学生应该同等地享有被补偿的权利。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大学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在区域、阶层方面有所限制无可厚非,但是已经是“*小受惠者”的农村地区学生之间就不应该再有所区分了,更何况还是这样一个颇有出身论嫌疑的区分方式。

现代社会的转型应该是从身份向契约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不至于不懂这个道理,给出这样的条件限制,未必是想惟出身是从。然而,如今的大学能够拿出的此类政策倾斜,相对于应该得到补偿的教育弱势人群来讲,实在有些捉襟见肘。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高校承担起招收“寒门学子”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平衡教育资源上作出进一步努力,这才能从更大意义上实现社会公平。

了解更多资讯请进入>>

教育>>

创业项目>>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