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划出了*小的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财政部门人士如此评价目前如*如荼的**部委三公预算公开。他所指是三公经费的定义。
据了解,目前各部委公开的三公支出的准确定义都是“财政拨款中的三公经费”,而在各部委的相关支出中,财政拨款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余事业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间。
7月18日,又有国家粮食局、人力资源与社会**部两家部委公布各自三公预算,算上此前公布的,截至7月18日,已有29家**部委公布了各自的部门三公支出,超过了88家**部委数量的三分之一。
各部委对于预算公开的态度各不一致:许多部委仅笼统地公布一张收支表,而也有不少部委除了收支总量统计外,对于三公支出的具体明细变化也附带进行了说明。其中上周末公布的水利部和交通部以其*额养车费,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对此,水利部和交通部的解释均回应表示由于部门工作性质所致,许多工作开展对于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均有一定要求,因此相关开销相对较高。
然而,这些回应并未能平息公众的疑问,目前已公布的数据里是否在玩“数字游戏”是公众对于目前“三公”公开*大的质疑,而其中*大的数字游戏从一开始就隐含于本次三公预算公开的框架之中,也即目前三公经费公布采用的“窄口径”。
“如同财政收入一样,三公经费其实也有多个口径,”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副局长叶青对记者表示,“*先公布的**单位三公经费汇总里面,财政部就只划定了财政拨款支出,这仅是*小口径。”
“三公消费”公开:“窄口径”之辩
本报对已公布的部委三公经费进行了横向竖向的比较排列。
据统计,目前公布三公经费的各部委中,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大的是中科院,达到28711万元;*小的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仅为302万元,近似为中科院的十分之一。
“仅比较三公支出绝对规模的大小意义不大,”对此叶青表示,“应该同时看看各部门的部门预算支出规模,对各部门三公支出占本部门预算总支出的比例,即相对规模进行比较,才能看出究竟谁花钱*多。”
按照三公支出占部门总支出比例比较,“花钱大户”的帽子则旁落到发改委,其去年三公经费的相对规模拔得头筹,2010年三公决算支出3206万元约占同年部门预算总支出8亿元的4%。
而三公支出相对规模较小的部委包括交通部、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等,比例仅为0.09%、0.08%和0.02%。
纵向看,有11家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与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相比出现了下降,另外17家部委2011年预算相比去年决算有所上升,还有一家中国工程院由于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公布不完全,未参与比较。
可以看出的是,2011年预算数下降*快的是自然科学基金会,2011年预算数575万元,相较于2010年决算数761万元下降24%,其余下降幅度超过10%的还有国家行政学院2011年下降19%,中科院下降15%,水利部下降13%。
而 2011年三公预算较去年决算有所上升的部委中上升幅度*大的是财政部,2011年预算支出4752万元,相较于2010年决算数4172万元高出 14%,而其余上升幅度超过10%的部委还有4家,其中包括文物局增长12%,国家粮食局增长11%,以及科技部和外文局各增长10%。
“拿今年三公预算数和去年决算数比较是意义不大的,”上述财政部门人士对此表示,“一般来说每年的三公经费实际决算数都会比预算数要少一些,今年也一样,很多部委公布的预算数*后肯定花不了那么多钱,应该拿预算和预算比、决算和决算比,才是有效对比。”
但这个比较却由于部委预算信息公布的不完全,而未能得以进行。
公车经费比例过大
实际上,当下公布信息的部委中,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预算数的只有农业部、审计署、卫生部等5家部委。“目前许多部委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供进行上述有效比较。”叶青表示。
公众要求公布的更多细节中,除了上年三公经费预算数等信息外,呼声更大的是三公支出明细,包括部门在编人员数、车辆保有数等。
水利部和交通部公布的三公经费数,在绝对规模上仅在目前公布的部委中排名第三、第四,而在相对规模上亦不显突出,交通部更是连0.1%都不到,然而,两部委反而由于其过大的公务车保养和运营费用开支而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根据公布信息统计显示,2011年交通部和水利部的公车费用,分别占各自总三公预算支出的80.6%和79.6%,均接近八成水平。
叶青此前曾多次在全国人大上提出公车改革方面的提案,对此他表示据他多年统计测算,公车费用占三公费用支出的比例一般都保持在6%-12%内,该区间属于正常水平。
而根据记者统计,目前公布三公信息的部委中在这个“正常区间”内的部委仅有商务部(4%)、教育部、科技部(8%)三家。除了比例明显过高的上述两部委外,还有卫生部、农业部、社科院、地震局、新华社等5家部委单位的公车费用比例超过了50%。
对此水利部方面解释表示,公车费用较高主要由水利工作性质决定的,防汛抗旱多是到现场工作,所以出车多、费用高。交通运输部的解释类似:“交通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分布点多、线长、面广,交通安全监管、应急抢险**等任务的增多和燃油成本的上涨,2011年部所属单位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支出预算比上年有所增加”。
“对于这种公务车保养和运营费用开销特别大的,就应当同时公开其车辆保有数和新购车数等,这样的信息公开才有意义。”叶青对记者表示,此前审计署即同时公开了上述信息,即为这方面的模范。
窄口径公开
而目前为止所有公布的三公支出信息,实际上都只是各部委单位总三公经费盘子里的一部分,仅涵盖财政拨款里的相关支出,财政拨款外的政府部门收入中的三公经费仍然不为人知。
据统计,2010年各部门预算中,不少部委的财政拨款占其总预算收入的比例都在80%以下,其中不乏许多重要部门的身影,包括教育部(64%)、农业部(66%)、民政部(65%)、财政部(67%)等,部分部门如卫生部、中医药局等,其财政拨款占预算收入的比例更在20%以下。
这还没有把神秘而庞大的预算外收入考虑在内。
据了解,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这部分收入数量比较庞大,科目也很庞杂,就**一级财政看,大量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都在其列,数量很难掌握。
“现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部委,预算外收入的问题都仍然很严重。”一位部委人士对记者表示,相对于财政拨款,滥用三公经费的现象往往隐含在预算外收入中,“财政拨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透明的了,用起来管得也比较严,预算外的灰色收入里面问题才大”。
事实上,“小金库”已不是一个新问题,7月18日财政系统刚在北京召开了2011年“小金库”治理督导抽查工作布置会。
而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进展并不乐观,“基本没有什么新的大动作,推行下去有很大阻力”,上述人士表示。
“有人认为财政拨款是纳税人的钱,其使用信息应该公开,而非财政拨款就没有公开的必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叶青表示,“防止公权滥用和腐败需要全方位地公开信息,才能使‘三公’行为得到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