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1月雷军第一次提到这个项目,到2010年4月正式投资,这其中的时间大多用于调研与内部的沟通,说实话,这是一场有风险的投资,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去做这个项目的准备工作,对行业、对手机市场我们做了很多调研,也做了很多财务沙盘模型,可能会有几种情况出现,最差又可能会是怎样。B轮投资,雷军他们是9月提出的,12月正式投资的。
此前与雷军也有一些项目合作。比如Vancl。但小米这个项目,我们最终会投,也是看中雷军的态度,他自己干,自己当CEO兼董事长,如果他只是一个投资者,那就未必是这样了。
在4月份我们第一轮投资的时候,小米手机的团队还没正式起来,这帮人都没干过手机,产品都还没有出来。周光平是7月份之后的事情,但即使他干过手机但并没有在创业的环境下做过,以前都是有平台基础的,凭什么这帮人能做起来?能把产品做好?即使做起来,一两年之后,其他的公司复制同样的模式,是否会把这家创业公司逼死了?
当时我们投资也是下了很大的决断力的,就是觉得这个是有可能的,有市场的, 有机会的,一旦做成,是可以做得很大的生意;而且雷军在应用、软件、产品内容的软服务链很成熟,比单纯的硬件厂商更有准备,生态环境的基础更好。
从现在来判断,小米手机的销售速度会比三星和HTC要快,我们此前对盈亏平衡点是做过测试的,比如销售到多少数量会达到怎么的收入数据等,但这些数字我不能说,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5年之内,肯定赚钱。
从目前来看,硬件本身是不会亏钱的,可以赚一点,小一点,至于最终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赚,还是两头都要赚,这个需要时间,可能两方面都赚。
软硬件的融合度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硬件公司和软件公司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沟通是有不同的,但这一点,正是雷军下定决心要自己做硬件的主要原因,硬件和软件团队的融合度和沟通方式更好,而且,如果不是用创业的方式去干,这事也干不成;说实话,目前大家提出的这些挑战和风险,都是预期内的,都是当时我们考虑到的,也是促进这个团队下决心做事的主要动力。
目前的样机大家给的总体评价还是很好的,性价比、应用都反馈不错,拍照功能不够好这个是可以改进的,界面也不算差,还是可以的。
但还有一个问题是没法预期的,那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什么新的情况?是的,这个是挑战,比如接下来手机的量产问题,几万台、几十万台的生产,品质如何保证?但生产环节是一个需要磨合的问题,不是一个能不能做的问题。
其实在营销方式上,用户的反馈、评价和关注很高,现在订货的情况也很好,正好也可以给OEM厂商看,在厂商那里更被重视,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筹码。这种营销方式是策划得非常好。